据报载,北京大学举行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向全校师生征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设计方案,参赛者要提供学士、硕士、博士三种不同款式的学位服设计,可参考汉服、唐装、胡服、旗袍。最终夺魁的方案还有望被采纳为北大正式学位服并长期沿用。消息说,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学位服常因不贴身而被部分女生“嫌弃”。具体负责大赛事宜的北大服饰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称,该协会一直在推广汉服,在她看来,在学位授予等重大场合,国人应穿具有华夏特色、传统韵味的礼服。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追寻民族文化的复归。然而,笔者认为,以此追寻民族文化的复归,值得商榷:
其一,我们现在确实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归,但追寻民族文化复归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和传承我们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思想精华,诸如“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我们的《孙子兵法》在国外被广为推崇,在军事领域和商战中被广为应用,但在国内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精髓?这样的思想精华要复归,不能让其淹没在历史的典籍中。汉唐不是因为服饰而强大,胡服尽管被汉族学习借鉴,但胡族并未能靠服装避免失败的命运。服饰文化,大可以研究服饰演进与时代精神、与时代进步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哪个朝代的服饰式样。
其二,大学制度及学位制度本来就是西方舶来品,现代学位服是西学精神与中国教育在近现代结合的象征,有着新文化传统的时代印记。我国现行的学位服,自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世界惯例结合中国特色统一规范,向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以来,已被各高校普遍使用,并与世界学位服风格大致趋同。现代学位服首先要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精神,如果硬要以“民族文化复归”为名盲目复古,就如同西服外面非要罩上马褂,不伦不类了。
其三,有学者撰文指出,穿学位服接受学位,只是一种现代教育的仪式,在这一仪式中其实并没有包含民族传统的成分,也无须承担传达民族传统的任务。毕竟,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否,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否,并不在于模仿哪个朝代的装束。民族文化的复归要注重精神和实质,如果盲目追寻民族文化的复归,那么升国旗、迎国宾那样的“重大场合”,军乐队是否要改成民乐队?《黄河大合唱》的钢琴伴奏是否要改以编钟来代替呢?
文章录入:(enj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