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age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服饰文化 >> 浏览文章

马刺绣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2011-8-14 13:24:28贵州都市报 佚名 【字体:

马刺绣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与方法。这是水族独有的、贵州特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绝活工艺。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刺绣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艺术特征

  水族马尾绣工艺,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与方法:一是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马尾白色预制绣花线;二是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马尾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三是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的扁形彩线,添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四是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

  长期关注及从事水族文化研究的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告诉记者,水族有养马赛马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以丝线裹马尾刺绣制作图案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形如古代钱币的铜饰,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马尾绣里却绣有铜饰,这充分体现了水族马尾绣的珍贵文化艺术价值。

马刺绣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濒临断层的“刺绣艺术活化石”

  近日,记者在黔南水族地区采访中获悉,马尾绣艺人开始出现了严重断层,虽然会马尾绣的人还很多,穿戴绣品的人已不多。最关键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马尾绣被视为水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但现在大多数水族姑娘都不会绣,并且绣出衣服都压在箱底里。
  据初步调查分析,水族马尾绣工艺绝活濒临消亡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有: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刺绣工艺,世代相传。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没有传下手艺就辞世。

  现在掌握马尾绣全面工艺、具有深厚功底的妇女人数极少,大多数是老艺人。解放初期,这些刚刚学会手艺的民间艺人,遭到“文化大革命”冲击,马尾绣艺人后继乏人。由于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以及工业化生产、现代文化、审美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和愿意使用马尾绣工艺品,认为不合时尚,既费时费事,赚钱又少。现在的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下降,其工艺质量很难达到古代精品近似的水平。

马刺绣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传统绝活重现生机

  水族马尾绣独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文化部将其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这项民间传统绝活正在逐步重现生机。  

  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水族马尾绣艺术之乡”称号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9%,当地水族女子从小就开始学刺绣。  

  该镇姑引村40多岁的水族妇女石美英告诉记者,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水族妹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 而且水族妹子只有在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妹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条马尾绣背带,就算改嫁再生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背带。  

  这种传统的主要原因是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婚姻稳固,家庭幸福美满。  

  石美英说,她从6岁起就开始学马尾绣刺绣手艺,家里珍藏着两条至今有20多年时间的崭新的马尾绣背带,其中一条是她婆婆出嫁的嫁妆,用来背她丈夫长大的,另一条是她出嫁时父母给的嫁妆。  

  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水族马尾绣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当地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10来岁起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从小就跟母亲及奶奶学马尾绣工艺的板告村水族妇女宋水仙通过借鉴、研究古老的马尾绣精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创作出了一批精美独特的马尾绣工艺品,成为远近闻名的马尾绣艺人。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县城开了一家“水仙马尾绣民族工艺品经营部”。目前,她正在筹办一个专门介绍马尾绣的网站,希望通过互联网,把水族马尾绣推向世界,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持和发扬。  

  2006年9月5日,由省委省政府在贵阳隆重举办了2006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总决赛。决赛场上,来自三都县三洞乡板告村43岁的优秀水族民间女艺人韦桃花带着她精心设计制作的马尾绣一举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省领导和有关专家亲自为她颁发了奖状及奖金,并希望她带领家乡的水族同胞姐妹将马尾绣绝活传承下去。 

   之后,从来没有经商经历的韦桃花初次尝到了以手艺挣钱的甜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将家从边远的山村搬到三都县城,把比赛获得5万元的奖金作为本金,开了一家“马尾绣民族工艺品经营部”。  

  记者在三都县城韦桃花经营的简单而又朴素的店铺里看到,墙上挂满了各种样式的水族马尾绣服饰,大多是她亲自绣制的各种图案,有鸳鸯、梅花、鱼儿、凤凰,就连她做的鞋垫,也被她赋予了深刻的水族人文内涵。这时,不少来自广东、北京及香港等地的游客正在挑选马尾绣工艺品,客人见到挂在门口的马尾,简直不敢相信店里的艺术品是出自她的手,出自这条神奇的马尾。看着她从马尾上取下两根马尾,用手慢慢地搓成了一条细细的绣线,飞针走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满屋的艺术珍品出自这个普通朴实、没有文化的水族农家妇女之手。 

  现在,板告村的妇女看到韦桃花、宋水仙等一批妇女靠马尾绣发家致富的鲜活例子后,纷纷重操旧业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将其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当地政府也积极引导将其列为知名副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正在着手规划,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合理开发马尾绣工艺品。该县经贸委做出了“3万件马尾绣民族工艺品开发项目招商引资报告”,准备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将马尾绣作为当地重要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农民朋友增收致富。尤为可喜的是,目前,三都、荔波和都匀等黔南水族聚居地区的部分学校已将马尾绣的工艺制作方法引进课堂,聘请“土专家”为学生上课,旨在尽量确保这濒临消亡的古老的民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文章录入:(enjoyage)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本站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站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本站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