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age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神州风采 >> 浏览文章

北山摩匡造像

2011-8-16 21:09:39不详 佚名 【字体: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山巅(俗称佛湾),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末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一l00号为南段,101一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塞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  “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O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就,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末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画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戏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州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2)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迎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道场窟、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l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技身经目塔、七佛塞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宝顶山摩崖造像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①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信众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②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③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④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造像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婚娶、送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⑤宝顶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干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迎涅架像全长3l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塞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7同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架裟绉褶舒展,披肩挂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迎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外,宝顶山摩崖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11576字;题刻、游记、诗词44件,4020字;培修、装绚记49件,8031字。其中,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3)南山摩匡造像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处,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其中造像5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纪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处,以南山为著。如第5号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  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  “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作品。

    (4)石篆山摩匡造橡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塞,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5)石门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末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赛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塞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仟变相龛刻像98尊,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7同、孔雀明王经变窟、河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b.历史和发展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建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直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l082一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惭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  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资。“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c.最近记录的形式和日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逐步完善了记录“五山”造像的档案整理工作。公元1993—1996年,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采用测量、文字记录、摄影、拓片等考古手段,对“五山”等75处摩崖造像进行了系统调查,已获得完整的记录档案。

 d.现有保护状况

    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2万多尊,  在历史上未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至今除个别龛窟早年崩残、部分造像因受风雨剥蚀、肢体局部残损及细部漶蚀外,大多保存完好,有的还宛似新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

    存在问题是:

    ①“五山”摩崖造像岩体石质均属砂岩,雕像大多裸露崖面,历经千百年风雨浸蚀,风化日益明显,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防护。

    ⑦  “五山”摩崖造像岩体裂隙纵横交错,早年龛窟渗水失治,使部分龛窟雕像漶蚀严重。本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治理,但尚待根治。

    ③  “五山”摩崖造像区环境尚需按规划进一步整治,优化植被,绿化美化,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雕像永久保存的环境和空间。

    e.与展示和宣传有关的政策和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鼓励和支持将大足石刻向公众进行展示和宣传。公众传媒免费宣传大足石刻,经常在报刊、电视、广播上发布有关大足石刻的信息。国家对大足石刻展示所获得的收入免征税费,以鼓励其展示工作。国家旅游部门将大足石刻作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的起点,纳入国家旅游规划中。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政府将大足石刻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了对大足石刻展示与宣传工作的领导。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为满足展示工作的需要,配备有25名讲解员,制订了《讲解员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对青少年、现役军人、残疾人等实行免费提供参观及讲解服务。在参观区内完善了有关参观标志和宣传说明;出版了适应各层次参观者需要的图书。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技》颁布后,大足县人民政府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到各镇、乡进行宣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精神。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已在全县城乡蔚然成风。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山巅(俗称佛湾),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末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一l00号为南段,101一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塞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  “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O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就,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末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画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戏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州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2)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迎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道场窟、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l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技身经目塔、七佛塞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宝顶山摩崖造像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①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信众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②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③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④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造像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婚娶、送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⑤宝顶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干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迎涅架像全长3l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塞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7同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架裟绉褶舒展,披肩挂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迎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外,宝顶山摩崖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11576字;题刻、游记、诗词44件,4020字;培修、装绚记49件,8031字。其中,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3)南山摩匡造像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处,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其中造像5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纪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处,以南山为著。如第5号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  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  “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作品。

    (4)石篆山摩匡造橡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塞,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5)石门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末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赛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塞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仟变相龛刻像98尊,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7同、孔雀明王经变窟、河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b.历史和发展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建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直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l082一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惭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  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资。“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c.最近记录的形式和日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逐步完善了记录“五山”造像的档案整理工作。公元1993—1996年,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采用测量、文字记录、摄影、拓片等考古手段,对“五山”等75处摩崖造像进行了系统调查,已获得完整的记录档案。

 d.现有保护状况

    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2万多尊,  在历史上未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至今除个别龛窟早年崩残、部分造像因受风雨剥蚀、肢体局部残损及细部漶蚀外,大多保存完好,有的还宛似新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

    存在问题是:

    ①“五山”摩崖造像岩体石质均属砂岩,雕像大多裸露崖面,历经千百年风雨浸蚀,风化日益明显,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防护。

    ⑦  “五山”摩崖造像岩体裂隙纵横交错,早年龛窟渗水失治,使部分龛窟雕像漶蚀严重。本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治理,但尚待根治。

    ③  “五山”摩崖造像区环境尚需按规划进一步整治,优化植被,绿化美化,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雕像永久保存的环境和空间。

    e.与展示和宣传有关的政策和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鼓励和支持将大足石刻向公众进行展示和宣传。公众传媒免费宣传大足石刻,经常在报刊、电视、广播上发布有关大足石刻的信息。国家对大足石刻展示所获得的收入免征税费,以鼓励其展示工作。国家旅游部门将大足石刻作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的起点,纳入国家旅游规划中。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政府将大足石刻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了对大足石刻展示与宣传工作的领导。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为满足展示工作的需要,配备有25名讲解员,制订了《讲解员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对青少年、现役军人、残疾人等实行免费提供参观及讲解服务。在参观区内完善了有关参观标志和宣传说明;出版了适应各层次参观者需要的图书。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技》颁布后,大足县人民政府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到各镇、乡进行宣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精神。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已在全县城乡蔚然成风。

文章录入:(guog)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本站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站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本站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