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tock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认识鸟类 >> 浏览文章

虎斑地鸫

2011-8-19 17:06:16不详 【字体:

摘要

虎斑地鸫(学名:Zoothera dauma)为鹟科地鸫属的鸟类,俗名虎鸫、顿鸫、虎斑山鸫。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印度、缅甸、老挝、孟加拉、不丹、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在西藏栖于2200米的林区、在东北栖于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在青海在河谷杨树林下和灌丛中、在云南栖于1800-2750米沟谷林下灌丛或竹林地面以及在北京栖于灌木林或混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虎斑地鸫 亚种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虎斑地鸫普通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aurea)。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成都、马尔康四川、云南、安徽、江苏、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浙江(杭州、临安、湖州、安吉、嘉兴、定海、宁波、宁海、绍兴、金化、开化、天山、温州、瓯海、泰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KrasnojarskamJenisseiundbeiBargusi。

虎斑地鸫台湾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horsfieldi)。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台湾岛等地,多栖息于在台湾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区以及夏季喜在浓密的阔叶林中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虎斑地鸫西南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socia)。分布于泰国、缅甸、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

虎斑地鸫日本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toratugumi)。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等地,多栖息于在台湾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区以及冬季常见于针阔混交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Tossa,Shikoku。

虎斑地鸫 基本资料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中文名:虎斑地鸫

学名:Zoothera dauma

俗名:顿鸡

英文名:Scaly Thrush

分类:雀形目、鹟科、地鸫属

描述: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weep…chirrol…chup…

分布范围: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迁徙:虎斑地鸫在我国北部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在我国南部繁殖的种群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溪谷、河流两岸和地势低洼的密林中较常见,春秋迁徙季节也出入于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

体型:大小量度 体重♂130-174g,♀124-156g;体长♂272-302mm,♀262-302mm;嘴峰♂21-26mm,♀20-26mm;翅♂154-170mm,♀156-169mm;尾♂98-127mm,♀99-125mm;跗蹠♂31-39mm,♀31-40mm。

习性:栖居茂密森林,于森林地面取食。

奔走迅疾,善于跳行,飞行时紧贴地面。捕食鞘翅目、直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或植物种子。主食有害昆虫,对农林有益。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虎斑地鸫 分布状况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国内分布: 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四川北部松潘和马尔康及西部康定、贵州北部绥阳、云南和北部和西部以及广西瑶山和台湾等地。越冬于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台湾等地,迁徙期间经过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俄罗斯远东、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虎斑地鸫 形态描述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虎斑地鸫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30cm,翅长超过15cm。上体金橄榄褐色满布黑色鳞片状斑。下体浅棕白色,除颏、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鳞状斑.光背地鸫和长尾地鸫外形和羽色与本种很相似,但体型较本种显著为小,上体无暗色斑纹,亦缺少金色,野外不难识别。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额至尾上覆羽呈鲜亮橄榄赭褐色,各羽均具亮棕白色羽干纹、绒黑色端斑和金棕色次端斑,在上体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暗橄榄褐色羽缘和棕白色端斑。初级覆羽绒黑色,外翈中部羽缘橄榄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先端棕黄色,内翈基部棕白色,在翼下形成一条棕白色带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中央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逐渐转为黑色具白色端斑。眼先棕白色、微具黑色羽端,眼周棕白色,耳羽、颊一头侧、颧纹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耳羽后缘有一黑色块斑。下体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胸、上腹和两胁白色具黑色端斑和浅棕色次端斑,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浅棕白色,腋羽黑色,羽基白色;翅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与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的白色一起共同形成白色翼下带斑。 虹膜暗色或暗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黄色,脚肉色或橙肉色。

虎斑地鸫 习性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主要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据我们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所吃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幼鸟则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蚯蚓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

地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起飞时常发出‘噶’的一声鸣叫,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

虎斑地鸫 繁殖

     虎斑地鸫虎斑地鸫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溪流两岸的混交林和阔叶林内,迁到东北繁殖地时已基本上成对。巢一般多置于距地不高的树干枝杈处,也发现一窝筑在采伐后留下的树桩上,树桩四周生长出来的幼苗成为巢的隐蔽物。巢距地高0.3cm-3m。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树叶和泥土构成,其中尤以苔藓最多,巢壁糊有少许黄泥,巢内垫有松针、细草茎、细树枝和草根。巢的大小为外径16-19cm×17-20cm,内径11-12cm×11-12cm,高18-23cm,深6-8c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5枚。卵灰绿色或淡绿色、稀疏的散布有一些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据5枚卵的测量为33-36mm×23.5-25.0mm,重8.5-9.5g。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时体重仅8g,比卵轻,体长56-58mm,全身除枕部和眼泡后面有几撮白色绒羽外,其余全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2-13天。[1]

©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