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age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服饰文化 >> 浏览文章

该给旧瓶装点新酒了-谈国内服装设计大赛

2011-8-14 13:41:10服装时报 佚名 【字体:

该给旧瓶装点新酒了-谈国内服装设计大赛

“名瑞杯”婚纱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和高速发展的服装产业整体相比,已经被“中国特色化”、固定模式化、明显商业化了的服装设计大赛在新的产业环境下,显得有些不“与时俱进”。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金剪奖”大赛算起至今,作为现代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人才发掘培养方式和时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设计大赛已存在逾20年。从“兄弟杯”(现“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大连杯”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等综合性大赛到“虎门杯”国际青年设计(女装)大赛、“欧迪芬”杯中华内衣元素创新设计大赛、“卡锐仕杯”全国时装画艺术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晚礼服设计大赛、“浩沙杯”中国泳装设计大赛等细分化专业性大赛,服装设计大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服装产业的时代变迁,它借助人才发掘的方式、手段,在大赛的规模、数量、形式、定位、内容、赛制、评审、选手等多个方面折射出中国服装逐渐走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细分化的种种改变,这不可否认。但是,和高速发展的服装产业整体相比,已经被“中国特色化”、固定模式化、明显商业化了的服装设计大赛在新的产业环境下,显得有些不“与时俱进”。
  “不可或缺”的手段?
  当前在国内,服装设计大赛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往往都集中于全国各地每年的服装博览会、服装节、时装周或服装服饰交易会期间。从北京到上海,从杭州到深圳,直至大连、虎门莫不如此,作为国内各种大型时尚活动或产业盛会中不可或缺的活动组成部分,服装设计大赛客观上反映了各地行业组织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发掘培养的高度重视,以及一定的专业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服装设计大赛正在成为时尚活动手段匮乏、形式单一的中国时尚界一种无奈的活动选择,除了各种各样的时装秀和各种巧立名目的论坛,加上些许点缀的服装设计大赛或模特大赛,国内的时尚人士们似乎已经找不到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企业和品牌在形象塑造方面意识的觉醒,服装设计大赛正在成为创意匮乏的品牌推广模式中的一个良好载体。因此,各种大赛的举办形式、定位和目的,越来越凸显出明显的商业特征,开始时偏重发掘培养人才的公益行为,已经逐渐成为品牌和商家彰显品牌文化、宣传品牌形象、寻找品牌人才,同时体现其企业社会责任的某种面子工程,从服装品牌到化妆品乃至保健品都冠名成为服装设计大赛的赞助商,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服装设计大赛要挖掘设计新人,推广服装文化,引导服装消费潮流,提供参赛选手交流学习的平台,每个组织者都这么宣传着。但这种手段在国内的经久不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从政府到行业组织再至企业和专业院校,至今对于年轻设计师以及其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选拔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种单一靠大赛的高额奖金和荣誉的诱惑来选拔人才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个多元、多变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可能我们习惯了去学习参考法、意、英、美、日等时装业发达国家的优秀服装品牌的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于产品构成和造型,但却偏偏忽略了对于一个品牌乃至一个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培育体系的借鉴。在这一点上,一种人才培育体系的缺失不仅体现在设计领域,更多是我们缺失了对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精髓传递特征的技艺传承。人类文明取决于技术的革新,丧失了民族的特色技艺,对于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疑是致命的,这一点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克先生已经在多个场合给我们以提醒。
  而这种缺失不是靠“设计”或“大赛”就能够填补起来的。
  “一成不变”的模式
  和近年越来越火热的模特大赛相比,服装设计大赛多年不变的赛制设置、操作模式乃至千篇一律的征稿启事都已经无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甚至由于诸多长久以来存留的弊端而引发参赛者的非议,这不是用高额奖金或者出国留学能改变得了的。
  无疑,服装设计大赛随着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一种概念性的创意作品大赛,到今天涉及了男装、女装、童装、沙滩装、内衣、制服、学生装、休闲装、羊绒衫、编织服装、丝绸服装、牛仔装、唐装、皮衣、皮草饰边、时装画等诸多根据市场而细分的内容就是明证。也因此,随着大赛内容越来越细分,在注重设计师创意的同时也把市场性和实用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参赛者在选择参赛的同时可能也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大赛的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参赛选手数量、特长的分流,这种现象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好事情,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性人才、专门化设计的趋势不可逆转,专业性特色大赛将成为检验职业设计师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以上的大赛细分并不能够适时反映当下市场中产品的分类,在市场和品牌产品定位中被细分化了的服装类别能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出现的寥寥无几。以大赛的名称来分析,女装、男装大赛等笼统的概念依旧在大行其道,而在这种忽视了着装T.O.P原则的模糊概念定位下,还要根据市场化、实用性进行评比,无疑会造成参赛设计作品和评分标准的混乱,最终的大赛结果是否能够让大众信服,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例如,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仍旧把沙滩装和内衣放在一起评比,而一种适用于室外休闲,一种只能在家里作为隐私的服装类别如何放在同一个评审标准下界定优劣,不单是参赛选手就连评委也会不知所措;还有一些以女装命名的大赛上,把各种适合不同场合的少淑、校园、职业、礼服等作品放在一起,评比标准混乱也必然是难免的。
  几乎在每个服装设计大赛的征稿启事上都会出现如斯的字样:“作品要求具有鲜明的时尚感、现代感,能够体现较高的艺术性与流行时尚元素,能够体现某种特色的民族文化。”现代感、时尚感、民族文化如何界定?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确定的标准,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筹,正如原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呼吁的那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于中国元素或者民族文化在服装上体现的某种标准的东西,而没有了这种东西,参赛选手最终表达在作品上的效果和评委们的审美标准难免会有冲突。
  通过国门闯进来、属于西方的强调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装饰性的拜占庭艺术,带有浓厚反现代主义色彩的波普设计,呈现出强烈视觉效果的欧普风格,以及代表流浪、自由、放荡不羁、颓废情绪、小资情调的波西米亚风格,还有朋克、洛可可、hip-hop等艺术流派;来源于中国哲学、书法、建筑、器皿、服饰、纹样、色彩、材料等中国式的元素交织在一起,是来自西方文明由拉丁语系民族制定的艺术和时尚的游戏规则与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东方文明的交锋。同时,由此形成的多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正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飞速变化着,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共时尚信息发布平台,我们怎样去界定大赛中出现的种种是不是现代的、时尚的?
  每个服装设计大赛都会设立一个主题,给出一段说明,使得设计大赛越来越像高考的命题作文。此外,没有一个设计大赛能够明确地给出参赛作品的风格和年龄定位要求,绝大部分选手在设计作品时唯一能够参考的大抵就是赞助冠名企业的产品定位(也可能是动态服装展演时模特的年龄),就是把作品定位于18–35岁年龄段的人群,这已经成为某种默认的规则。而面对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借助如此单一定位选拔人才的大赛如何能适应产业多样的人才需求?这只是一个原因,近些年来各种服装设计大赛获奖选手不被企业重视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多年来国内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已经不经意间引导了一种“中国式”大赛作品的出现,在国际同行的眼中,这种“中国式”作品的特征是设计语言繁复、手法陈旧、比例失调、结构复杂、造型夸张、用色混乱、材质低劣等,而且这种“中国式”作品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与曾经从大赛中走出的诸多设计师前辈相关,也和多年来各种大赛中都熟见的评委面孔评出的获奖作品相关。参赛选手已经熟知了若干评委的喜好,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无疑是获奖的捷径。每一个服装设计大赛都有某种倾向性,比赛结果评出什么样的人才,大赛以往的历史以及评委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之产生影响。也因此,刚刚在“浩沙杯”中获奖的作品,类似的风格马上可以在相隔不久的“中华杯”上有所收获,就不值得奇怪了。
  同时,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参加各种服装设计大赛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很难看到属于他们生活方式的时代语言。人人都在谈论80后、90后的崛起,但这种崛起并不仅仅是在生活状态和方式上,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作品上的体现,就这一点而言,和日本东京原宿地区那般多样前卫的时装设计者们相比,国内的年轻设计师们更像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要知道时尚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前卫文化和各种最HIGH的运动一样是属于年轻人的,现在的参赛选手们怎样从他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极限运动、涂鸦艺术、动漫卡通、网络生活、“chara”唱片、LOMO艺术里汲取灵感,并运用到其作品设计上,才是保证其作品时尚性的最根本要素。用最现代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设计。
  随着各种大赛的举办,在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刻薄地说,国内大赛二十几年的历程着实培养了一批时装画的高手。而涂抹于材质各异的纸片上,色彩斑斓、姿态万千、风情迥异的服装效果图和衣冠楚楚、激情四溢的才子们冷傲不峻、狂放不羁的背后,却充斥着对服装最基础知识的无知,这也许是一种悲凉的讽刺。参赛选手不会画效果图、不会立裁、不懂工艺、不会制板、不懂面料的还大有人在,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养活了一批专门帮助选手制作作品的工坊。
  这几年,为数不少的设计大赛,开始要求参赛者提交流行趋势报告,开始设定场合,开始当场考察设计师从效果图绘画到面料选择到立裁制板的动手能力,开始要求他们阐述设计背后的灵感和文化内涵等举措,都是为了能够让设计者的真正能力得以体现。
  服装设计大赛这种中国时尚界的一种情结,已逐渐不是走向名利场的捷径,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参赛者都开始明了。而在发展了二十多年后,服装设计大赛能够吸引到一些企业的关注,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吸引一些消费者的关注,不再只是圈里人做圈里事给圈里人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希望能够出现这样的大赛:有明确的作品定位(包括针对人群的年龄、收入、场合等,以及相应的对作品的严格具体的界定标准);有完善的赛制设置,能够严格考察参赛者从灵感构思–绘制设计图–面料选择–制板–剪裁–缝制工艺–服饰搭配–音乐选择–氛围营造–产品推广等综合能力;有多元的、专业的、完善的评审机制;还有完备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体系。


文章录入:(enjoyage)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本站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站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本站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