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age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服饰文化 >> 浏览文章

90年峥嵘岁月 纺织工业织就华夏锦绣

2011-8-14 11:47:13服装网 佚名 【字体:

  旧中国纺织工业完好地保存,解放后成为国家最大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让纺织业率先进入市场经济体系,新世纪使纺织业高速发展,每一段进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艰辛探索。

  从缺衣少穿到衣被天下,再到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中国纺织业经历了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国纺织业的巨大变迁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让世界刮目相看。

  开创先河

  新中国成立前——产业工人成为纺织先驱

  洋务运动后纺织工厂的建立,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纺织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上个世纪30年代干过纺织的人已经不在了,40年代干过纺织的人也已经不多了。原纺织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李百长就是现已为数不多的见证中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前辈之一。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李百长投身纺织行业60余年,用他自己的话讲,“中国近代工业历史百余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尾巴,参与其中。”谈起当年的纺织业,李百长记忆犹新。

  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洋布、洋纱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1872年,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但真正形成规模的纺织业实际上要从1888年洋务派人士兴办纺织厂开始。彼时到1949年70多年间,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棉纺纱锭只有500万锭,毛纺有13万锭,麻纺3万锭。“从棉纺锭的规模看,当时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赶不上印度,也比不上德国。”李百长清楚地记得,抗战前一年就是这样的规模,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民族工业的发展十分艰难,“当时纺织工人很辛苦,每天要连续22小时上班。”他介绍。

  李百长1946年进入纺织行业,先后在咸阳棉纺织厂等纺织企业任职。他回忆,那时的咸阳纺织厂是抗日战争前期由湖北省官布局与中国银行合办的1万多纱锭的纺织厂,机器设备多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沉到长江里后打捞上来的,当时的动力系统还是蒸汽机带动天轴皮带集体传动,生产车间多工序,多机台,用人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环境条件差,产品单一。从棉花进厂到棉纱出厂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中国近代的纺织工业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解放前的纺织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日资企业,民族资本一直处于被排挤、被压迫的地位。主要生产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连主要配件也要靠国外供应。纺织原料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从国外进口。纺织企业基本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远离广大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旧中国棉纺设备的47%和毛纺设备的73.5%。

  在别人的眼里,旧中国的纺织业是一个“烂”摊子。而在李百长看来,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次练习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中国第一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把握了生产技术,成为后来发展纺织工业的先驱。

  “旧中国纺织工业的完好保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李百长还记得当年参加工人护厂队的情景——国民党撤退时不断轰炸桥梁和工厂的动力设备,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各地纺织厂组织起工人护厂队,“咸阳纺织厂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也是沿海地区和内地纺织厂没有遭到很大破坏的原因。“为新中国纺织业的迅速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翻天覆地

  解放后30年——成为国家最大支柱产业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始终关注民生,在解决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衣”是解决得最好的。仅用了一代人多的时间,就把脱胎于半殖民地的纺织工业改造发展成世界第一的规模,实现了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千年梦想。

  见证了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原纺织工业部计划司司长曹平林谈起解放后纺织工业的发展,当时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1950年,南洋大学纺织系毕业的高材生曹平林怀着对新中国纺织行业美好的憧憬,来到纺织部计划司工作。刚参加工作的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受领导委托去国务院领任务。“当时习仲勋同志接待了我,让我告诉部里帮助西藏建立一个毛纺厂。”曹平林回到部里向领导汇报了任务,纺织部随即与上海联系,上海纬纶毛纺织厂被迁至西藏林芝,因而有了现在的西藏林芝毛纺厂。“在纺织部工作,我最强烈的感觉是党中央就在我们眼前,纺织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的指引。”曹平林谈起当年的往事神态依然十分自豪。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安定民生、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并设法积累资金,建设新中国。当年纺织工业是国家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陈云同志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过:“国家用1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4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陈云的讲话对纺织工业在积累资金、供应市场和国计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了极为生动的说明。

  负责纺织计划工作的曹平林介绍,“一五”期间,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五个大型棉纺织基地迅速建成,缓解了全国人民穿衣难题,加快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积累。在大规模建设新厂时,我们注意改变旧中国纺织工业集中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棉纺织厂大部分建在华北、中南、西北及新疆等产棉区,毛纺织厂建在内蒙、新疆、青海、宁夏等产毛区,丝绸厂主要放在四川、浙江、江苏等蚕茧产区,改变了纺织工业过去远离产地和销售市场,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的畸形布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纺织工业为国家积累了近100亿元资金(包括工业利润和税收),相当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投资总额的38%。棉纺锭达到700多万锭。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中央从全局考虑,决定出口纺织品换回美元,用于购买粮食。“当时出口市场主要是前苏联等东欧国家,采用记账外汇的方式,拿不到实际外汇。我们考虑产品要适应资本主义国家才行,发动企业搞产品结构调整,搞小批量多品种,并成功实现了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口。”曹平林回忆。

  十年动乱对纺织工业的破坏十分严重,但由于纺织工业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穿衣问题,中央还是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为了解决纺织工业原料问题,国务院从1962年到1979年连续几年召开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会议,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安排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使棉花产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担以上。1969年棉纱计划产量1000万件,到年终实现了994万件,与计划指标只相差了6万件。纺织工业部老部长钱之光遗憾地说:“只差一口气了。”第二年,经过各方努力,全国棉纱产量上升到1131万件,超过了原世界第一的美国。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首次宣布:中国棉纱、棉布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自1959年以来国家对外公布的第一项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统计数字。

  “中央还十分重视发展化纤工业。”曹平林说,1971年,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一家服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给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1972年,毛主席在一次会上提出:“买的确良裤子太难了,可以多搞点嘛。”

  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石油化纤的条件。但发展化纤工业是世界趋势,我国也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1972年中央决定引进成套化纤技术设备。建设四大化纤基地,包括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总规模为年产化纤35万吨。这四个项目的引进建成,为中国化纤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上世纪80年代取消布票、敞开供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页: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enjoyage)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本站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站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本站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