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age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服饰文化 >> 浏览文章

老北方的发型与服饰

2011-8-14 13:35:20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佚名 【字体:

老北方的发型与服饰
老北方的发型与服饰

  北方汉人服饰虽丰富多彩,但时代不同,穿着打扮也不一样。

  清朝时期,北方汉民多从关内流入,发型、头饰皆从满族习惯。成年男子蓄辫,劳动阶层居民多依时令或垂或盘;一般男子40岁以后蓄须,但仍有父健在子不蓄须之习。女子未婚者梳单辫,婚后梳髻,俗髻在脑后,喜庆时梳蓬松宽大挽在头顶的发式(俗称“大撑子”)。儿童发式不定,一般女童留双辫,男童留朝天单辫,有些男童颈后留发撮,或散或编,俗称“老毛”。辛亥革命后,除少数遗老外,男人不再留辫,多剃光头或留中分式分发;蓄须者渐少。女子发式变化多在城镇,女青年多留双辫或剪短发,少数青年女子(多为富庶女眷或从艺者)烫发。东北沦陷后,老年男子及小孩多剃光头,男青年留分发或理平头,也有的梳由日本传来的“昭和式”或留“博士头”,少数青年理“飞机式”并擦头油;在校男生一律理平头。解放后,男子发型以偏缝式分发为主,平头渐少,中、老年干部多梳背头;农村中、老年男子仍理光头,少数中年男子蓄须。青年女子发式多为短发、吊辫或“抓髻”,中老年妇女仍多梳脑后髻。前时的“大撑子”、“飞机式”、“昭和式”等男、女发型被淘汰。“文化大革命”时期,男人发型无多大变化,女子一律剪短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男青年多喜蓄长发,亦有留唇髭的;女青年发式变化很大,样式很多,各依所好,主要有“五号式”、“张瑜头”短发,“荷叶”式长发,各式卷发(如小卷青年式,大卷波浪式等)也很流行。老年妇女多留便发,梳髻者已极少见。

  旧时女子发髻多冠以金玉或银簪,平民女子多用铜簪,穷苦人家女子用铜、铁丝弯成“U”型发叉以代。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以质料及花型差别以示家庭地位和富裕程度。解放后,除老年妇女梳髻者用发叉外,其他首饰渐少,“文化大革命”时,皆视为“四旧”被取缔。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各种首饰渐兴,除发簪外,金、银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很时兴。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男士佩戴戒指和金手链。

  清朝时,士绅、地主、商人及官员(非公务时)喜戴便帽(俗称瓜皮帽),青色,上有圆形顶子;冬季喜戴苇莲头(俗称酱斗子),形近毡帽,有皮耳可挽进翻出,方顶绸布面。农民、手工业者夏令夜晚劳作时多戴秫秸编织的尖顶草帽;冬着赭红色毡帽,耳扇以狗皮、狐皮为多见。平时帽耳挽进,冷时翻出四片帽耳(前后各一小耳,左右大耳,可扣至腮下)。各阶层人皆无戴手套习惯,冬季冷时有手筒接袖头,冷时可两手相对插进。一般穿家制布鞋布袜。棉鞋有“傻鞋”、“毡鞋”、“一道脸鞋”、“草鞋”(蒲草编制)、温得等;农民冬鞋多为靰鞡(牛皮缝制、内衬高腰毡袜、鞋袜间多蓄乌拉草),商绅冬鞋多为梁式棉鞋,亦有的穿软靴。女子多穿绣花布鞋,穷苦人家女鞋与男鞋同。

  清朝之后,瓜皮帽被淘汰。城镇商绅及知识阶层中,礼帽渐兴。东北沦陷后,男人帽式较杂,有礼帽、鸭舌帽、前进帽、日式便帽等。鞋类除保留前一时期各式外,日货胶底鞋、棉胶鞋、水袜子(一种夹胶鞋,高腰、系带)曾一度流行。

  东北解放后,礼帽、鸭舌帽等已无人戴,夹帽曾流行过“红军帽”式,色不定,后为制式帽取代;棉帽曾流行一段“朱德式”棉帽,但因保暖差,不久即被传统尖顶皮帽所取代。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军帽式棉平顶帽较多。皮耳以羊皮或羊剪绒者为多。中青年女子冬季喜扎各式“三角巾”(多为毛织)。皮鞋渐多,式样改尖头式为平顶式、原日货胶底鞋渐被球鞋、解放鞋所取代。温得已不多见。棉胶鞋、翻毛皮鞋、塑料鞋开始流行。牛皮靰拉较多,以后棉胶鞋(以后又称胶皮靰拉)遍及城乡。

  “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草绿色军帽式制帽,冬帽多军帽式、坦克帽式;女子流行毛线编织围巾。冬鞋多为光面、翻毛皮鞋和棉胶鞋、布鞋。旧时的毡帽、毡鞋、草鞋、靰拉、温得等渐绝迹。童装中曾流行过新四军式灰帽。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各式男女塑料鞋风行一时,后渐被各种造革、合成革凉鞋取代。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帽式种类开始不断增多,夹帽主要有制帽、博士帽、前进帽,冬帽样式主要有皮胎光面平顶皮帽(多为羊剪绒,高档的有水獭、旱獭、灰鼠等)、呢、布胎平顶帽、土耳其式帽、粗呢套帽、绒线编织帽等都很流行。中青年女子流行各式小帽,夏为有檐凉帽,冬为各式绒帽,并配长围巾。老年妇女仍沿习旧式,喜戴无耳棉帽,偏重青、蓝或深灰等重色调。各式皮鞋鞋跟渐渐变高;春秋流行各式旅游鞋;各类传统式胶鞋渐少,棉胶鞋已被淘汰。

  清朝时期,农民、手工业者着短衫,冬为短袄,皆对襟索绊(布扣),裤免腰,扎布带。衣裤布料多为“家织布”(粗布)。商人、绅士和非公务人员着长衫,冬为棉袍,罩马褂。冬季外出时,多着裘皮斗篷,一般为绸面,狐皮。平民家庭女子多着布质斜襟便装,富家女子多着绸缎旗袍。儿童着便装,多戴兜肚,冬裤装有兜肚连在棉裤上,有背带提系(俗称“鞑子腰“裤);幼儿穿开裆裤。

  清朝以后,面料有家织布、花旗布。男人着装颜色以毛蓝、足青、纯白为多。夏季穿单裤,对襟小褂。春秋为双层布的夹衣。冬天穿大襟棉袄、免口棉裤、旗袍。一般的商绅、知识阶层人士仍喜着长衫,但多不罩马褂。长衫式样也与清时有异。青年店员、公职员工多着短服。前者多为对襟便服,后者多以中山装为主,着西装者为数不多。农民服装较前无大变化。女子在后期有夏裙流行。

  东北沦陷后,着长衫者渐多,伪官吏或其他伪公职人员穿黄绿色协和服,平民着布制短便服,后期质料为“更生布”。上世纪40至50年代末,服装多为平纹布料。公职人员、学生多穿制服、流行夹克式上衣、“列宁服”等。布料下者用花旗布,中者有制服呢(时称礼服呢)。人们多穿中山装和便服,干部穿马裤或打裹腿。春秋穿绒衣。男人衣着基调为青、蓝、白三色。妇女衣着庄重、淡雅,连衣裙、风衣等有少数人穿用。衣着基调上衣为白、蓝、粉、浅红或带小花、小格;下衣为青、蓝、紫檀三色。头戴棉头巾,头饰为发卡、绸子、头绳。结婚或过年戴花。衣料初期有花旗、华达尼、咔叽布、斜纹,后期增加呢子、哔叽、府绸、灯芯绒。其中灯芯绒较普遍穿用。60年代初,各种混纺布料渐多,但服装颜色样式无大变。妇女流行小三开领上衣,男人流行府绸衬衣。冬季着制式棉大衣者渐多。青年女子除着制服外,多喜各式花便衣,着旗袍者渐少。女孩夏季多着连衣裙(当时流行称为“布拉吉”)。儿童曾流行海军装;青少年学生流行学生服,流行色曾先后为纯蓝、水叶蓝(又称北京蓝)、土布蓝等颜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装变得呆板、统一。初期,流行军装式,同草绿色军帽式制帽配套。大都备草绿军服装,尤重“纯”军装。部分人备有草绿色军大衣或仿制品。军装之外,替换服装多以灰、蓝色制服为主。老年人多着便服。儿童着花衣者多,样式多为军装式。“文化大革命”后期,军装热稍减,蓝色制服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后,民间服装样式开始丰富多彩。先后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等。春秋多外套各类灰色风衣。冬着雪花或纯蓝色呢子大衣。后冬着登山服者居多。青年人中先后流行喇叭裤、牛仔裤等。女青年服装花样渐多,夏装先后有百褶裙、裹裙、连衣裙、形体衫、蝙蝠衫等流行。新式高档质料旗袍渐多。冬装除各类羽绒服、皮夹克和各种呢料外衣外,高档的还有裘皮大衣和貂皮大衣等,进入21世纪后,民间服装更是款式新颖,花样繁多,五光十色,鲜艳美丽。尤其是夏季,在大街上一走,处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作者笔拙,实是无法再继续描写了。
文章录入:(enjoyage)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本站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站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本站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