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tock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认识鸟类 >> 浏览文章

非洲

2011-8-19 14:12:26不详 【字体:

摘要

非洲全名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字源拉丁文:Afri,迦太基人的名称),意为阳光灼热之地。它的面积为30,221,532平方公里(11,608,000平方英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约有九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4%(2005年资料)。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在非洲发现。非洲也是文明古国埃及的所在地。

非洲 概述

    

非洲(英语:Africa;字源拉丁语:Afri,迦太基人的名称),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因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的热带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亚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西至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 北至吉兰角(本赛卡角)(东经9°50′、北纬37°21′)。约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非洲东部   非洲非洲南部 非洲非洲中部     非洲非洲西部   非洲非洲北部

非洲 历史发展

     非洲非洲古代国家(8-9世纪)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2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1]

非洲 历史年表

     非洲帝国主义瓜分后的非洲(1914)

前20000年,阿尔及利亚出现赤陶雕像。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现定居型村落。
前3100年,那尔迈统一上埃及与下埃及,成为首位法老。
约前2650年,埃及开始建造大金字塔。
前2040年,埃及中王国时期开始。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纳顿引入太阳崇拜。
前1085年,埃及新王国时期终结。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前255年,罗马帝国入侵非洲,但失败。
前146年,罗马征服迦太基。
前31年,克丽欧佩特拉七世自尽,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
约600年,加纳王国建立。
1067年,阿尔摩哈德人摧毁加纳。
约1300年,贝宁帝国(今尼日利亚)建立。
1390年,刚果王国建立。
1441年,葡萄牙开始从非洲西部出口奴隶,开启奴隶贸易。

非洲 地理分布

     非洲非洲

海岸线大陆海岸线全长30500千米。海岸比较平直,缺少海湾与半岛。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岛屿数量最少的一个洲。除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外,其余多为小岛。岛屿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不到3%。

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呈不等边三角形状。南北最长约8000千米,东西最宽约7 500千米。非洲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明显的山脉仅限于南北两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60%以上。海拔2 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地势大致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刚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一线为界,东南半部较高,西北半部较低。

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等。非洲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

非洲 地质构造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是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经红海至死海北部,长约6400千米;裂谷带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千米,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777万平方千米;西南部还有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东非大裂谷带内及其附近,分布着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达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山地的向风坡降水较多。

科学家称非洲沙漠中裂痕最终会发展为新海洋

非洲非洲埃塞俄比亚沙漠中裂痕照片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质研究者预计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沙漠中的一条的裂痕最终会发展为新海洋,这条裂痕有20英尺(约为6米)宽、35英里(约为56.3千米)长,形成于2005年。

最近一项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研究发现,裂缝出现的过程和海底形成理论相符,为这条裂缝可能发展为海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根据2005年以来收集的地震数据,研究人员构造出整个发展过程,在未来这个裂缝将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渐扩大。位于裂缝北端的一座名为Dabbahu的火山,其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沿着裂缝前行,并且随着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作用,这条裂缝会被像拉链一样拉开。

英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地球环境科学专业教授辛迪·艾宾格尔(Cindy Ebinger)说:“我们都知道这种发展过程基本符合海平面形成的要求,但是像这样由一条裂缝发展成海洋还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经受剧烈的地壳运动后,这个裂缝会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被迅速撕裂,而迅速的形成海洋。但是这种剧烈的地壳运动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认发生在埃塞俄比亚沙漠的地质变化是不是类似于海底发生的一切,毕竟目前我们仍无法到海底一探究竟。如果可以确认,那么埃塞俄比亚沙漠就将是研究海底形成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Afar)沙漠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交汇处。阿发沙漠也由于裂缝的原因被逐渐分离。理论上认为在这条裂缝形成大海之后,会与红海和以及非洲东部的亚丁湾相连。[2]

非洲 自然环境

    

海岸线大陆海岸线全长30500千米。海岸比较平直,缺少海湾与半岛。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岛屿数量最少的一个洲。除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外,其余多为小岛。岛屿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不到3%。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呈不等边三角形状。南北最长约8000千米,东西最宽约7500千米。非洲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明显的山脉仅限于南北两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60%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地势大致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刚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一线为界,东南半部较高,西北半部较低。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等。非洲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是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经红海至死海北部,长约6400千米;裂谷带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千米,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为非洲陆地最低点。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777万平方千米;西南部还有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东非大裂谷带内及其附近,分布着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达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洋外流水系包括赞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及非洲东海岸的短小河流、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河流等。非洲的内流水系及无流区面积为95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1.8%。其中河系健全的仅有乍得湖流域。奥卡万戈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十分干旱,多间歇河,沙漠中多干谷。内流区还包括面积不大的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不同于其它干旱内流区。非洲湖泊集中分布于东非高原,少量散布在内陆盆地。高原湖泊多为断层湖,狭长水深,呈串珠状排列于东非大裂谷带,其中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 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乍得湖为内陆盆地的最大湖泊,面积时常变动。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山地的向风坡降水较多。[1]  

非洲 人口资源

    

非洲人口74800万。占世界人口总数12.9%,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居世界各洲的前列。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每平方千米约1 000人。撒哈拉、纳米布、卡拉哈迪等沙漠和一些干旱草原、半沙漠地带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复杂的地区。非洲大多数民族属于黑种人,其余属白种人和黄种人。

非洲 自然资源

    

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据新近国际矿业统计资料,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一半以上,铀、钽、铯、铝矾土、氟石、锆、石墨和铪等矿藏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 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

非洲盛产可可、咖啡、棉花、小麦、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和棕榈油等农产品。1994年可可产量达131. 6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世界第一可可生产和出口国科特迪瓦去年可可产量达8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1994年非洲咖啡产量为102. 2万吨,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约占百分之十七;棕榈油产量达200.3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埃及的长纤维棉花以产量高质量好驰名世界,年产量超过90万包。 

非洲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人民吃苦耐劳。但是,非洲曾经遭受长达50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掠夺,将非洲变成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据联合国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中有33个是非洲国家;非洲53个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尽管非洲目前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它仍是一个“有希望的大陆”。[1]

非洲 语言文字

    

非洲语言主要属于4个语系:

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大多数非洲国家皆采用非洲以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在非洲被广泛使用的非本地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南非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非洲的主要语言都有文字。如阿拉伯文字、阿姆哈拉文字;使用拉丁字母的豪萨文字、斯瓦希里文字;约鲁巴文字等。

非洲 地理区域

    

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

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其中埃及、苏丹和利比亚有时称为东北非。其余国家和地区称为西北非。北非的面积8 2 0 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 2 0 0 0 万,阿拉伯人占7 0 %左右。西北部为阿特拉斯山地,东南部为苏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狭窄的平原,其余地区大多为撒哈拉沙漠。本区不少农矿产品占世界重要地位,原油占世界总产量5 %,磷酸盐占2 2 %,棉花约占5 %,阿拉伯树胶占8 0 %以上,其它还有栓皮、油橄榄、柑橘、葡萄、椰枣、无花果等。

东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有时也把苏丹作为东非的一部分。东非面积约3 7 0 万平方千米,人口1 3 0 0 0 万,主要是班图语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阿姆哈拉族,盖拉族和索马里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是东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狭窄的平原,东非大裂谷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区所产咖啡约占世界总产量1 4 %,剑麻约占2 5 %以上,丁香供应量占世界丁香供应量的8 0 %以上。茶叶、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

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加那利群岛。面积约6 5 6 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 5 0 0 0 多万,其中黑人约占总人口的8 5 %,其余多为阿拉伯人。本区北部属撒哈拉沙漠,中部属苏丹草原,南部为上几内亚高原,沿海有狭窄的平原。本区所产金刚石约占世界总产量1 2 %,铝土矿约占非洲总产量9 0 %以上,可可和棕榈仁均占世界总产量5 0 %以上,棕榈油约占3 8 %,花生约占1 1 %,咖啡、天然橡胶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中非: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栗、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时也把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作为中非的一部分。面积5 
3 6 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5 6 0 0 多万,其中班图语系黑人约占8 0 %,分布在南部。其余为苏丹语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区北部属撒哈拉沙漠,中部属苏丹草原,南部属刚果盆地,西南部属下几内亚高原。刚果盆地面积约3 3 7 万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处海拔仅2 0 0 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达海拔1 0 0 0 米以上。所产金刚石占世界总产量3 0 %左右,锰矿石占1 2 %,铜、钴、铀、锡、镭、铌、钽等矿物产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榈油、棕榈仁、天然橡胶、可可也很重要。

南非:通常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面积6 6 1 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为一亿,其中班图语系黑人占8 5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马达加斯加人占9 %,欧洲白种人占5 %以上:南非高原为本区地形的主体,高原中部地势低洼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为高原和山地,本区所产金约占世界总产量7 0 %,金刚石、铬矿石约占3 0 %,铜、钒、锂、铍、石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3]

非洲 植被

      

非洲的植物区系

从植被的形成历史及其区系成分上看,非洲可以分为三个植被区:包括撒哈拉沙漠在内的北部是全北区,奥兰治河以南是开普区,两者之间是古热带区。

非洲植物区系的全北区,在地域上和南欧、西亚邻接;在形成历史上也大体相同,它们都可以溯源至第三纪早期,后来都经历过冰期气候的冷化和间冰期内的干化;所以在种类成份上,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全北区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

在大陆沿地中海的长条状地区是地中海亚区。在第三纪早期,这里是热带植物区;经过冰期的冷化和间冰期的干化,植物区系也渐渐旱生化和贫乏优;失去热带的特征,只剩下一部分热带种类。现在本亚区的典型植物是常绿硬叶乔木和灌木,其中可以月桂树、齐墩果、栎属、无花果等为代表。另外还有一些表示地域联系的成分:如属于欧洲区系的软栎,幸运岛区系的加那利冬青,亚洲成分的粗榧属等等。

地中海亚区以南是北非亚区。本亚区面积广大,但现代的植物生境严酷,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植株的数量少,区系的种类成分也少;撒哈拉沙漠中部只有几百种,区系成分中以同于西亚的全北区种类为主,另外混生一些北侧的地中海种类,如沙拐枣属;和南侧的古热带种类,如金合欢属等。

大陆西北方大西洋中的几个群岛是幸运岛亚区。它们处于孤立隔离的位置,具有独特的植物生境,从而发育了很多特有种,如珠巴海枣等。但是也有些植物种类表明它和邻区的地域联系,如全北区的大戟属和地中海区的月桂树等,不过在形态上它们都已具有自己的特点。

全北区的南面是古热带区。本区植物区系的发育史至少可追溯到白垩纪。它一直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生境优越,种类非常丰富。主要的古热带种类有藤黄科、龙脑香科、露兜树科、桑科、豆科、棕榈科、梧桐科等。

古热带区被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分开,但它们在种类成分上有不少是相同的。这一事实表明这两个地区曾经彼此相连。这是导致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的最初的启示性现象之一。另一方面,本区和东南亚之间也隔着印度洋,两者在陆上虽然相连,但连系的部分却是不允许喜湿热植物传布的干燥地带;可是它们的植物区系非常相似。这是印度次大陆与非洲分裂、漂移、与亚洲大陆碰撞学说的一个佐证。

古热带区的范围,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马达加斯加岛。该岛西部比较干燥的地区有许多东非植物,如油棕和波巴布树等;在东部的湿润地区有许多东南亚的种类。另外,全北区和南美洲的成分在本岛也有发现。本岛和这些在地域上完全分隔、有些甚至距离遥远的地区,在植物区系上有着如此广泛的、不容置疑的联系,确实是一项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马达加斯加岛孤立隔离的历史已经不短,它的植物区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尽管它和其他地区有着区系成分上的连系,但大部分的种类却是它自己所特有的。据统计,该岛共有6765种植物,其中89%是特有种。

奥兰治河以南的非洲大陆是开普区。本区植物区系也可能起源于中生代。它北面的干燥地区不利于它和北方邻区在种类成分上的互相渗透,所以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植物区系。本区的气候也属地中海型,但本区的植物种类却和大陆西北角的地中海气候区很不相同;主要是硬叶常绿灌木,而乔木则很少见。典型的种类有山龙眼科、杜鹃科、鸢尾科、兰科等。统计有3000种以上是特有种。需要一提的是本区北方的干燥地带并未完全隔断本区与区外的联系,例如,一些地中海区和欧洲的植物,象银莲花属和毛茛属等在本区也有。

 

非洲的现代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非洲的现代植被类型是在现代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保持一致。既然气候带的分布显示以赤道为中轴、南北两半球对应,向高纬度递交,植被带的分布也就具有相同的趋势:中间为赤道热带雨林,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些地带内的山地高原具有因高度而产生的气候,从而也滋生繁育着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在海拔足够高的地区,出现明显的垂直带谱。

1.赤道热带雨林本植被类型的分布区与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一致。

本区的植物都属热带种类,种数在30000种以上,现在新种仍在不断地被发现。在区系成分上,本区与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从密切的程度上看,与亚洲的关系超过与美洲的关系。例如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234个种子植物的科中,与亚洲共有的为200个,与美洲共有的只有186个。甚至在西非也可看到它和亚洲的联系胜过同美洲的联系:它和亚洲共有的科为164个,与美洲共有的为156个。这样比较的结果,使人们想到除大陆漂移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曾影响这些区系之间的关系。

本区植物种类成分的特点是多高大的乔木。不过乔木种类虽多,形态却很类似:树干细长而直,在接近树梢处分枝,具板状根,树皮平滑而薄,叶大、暗绿色、全缘、有革质。雨林内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复杂,一般可分出三层,少者二层,多者四、五层。最上层是高达40—50m的大树,它们树冠不相连接,高低参差不齐;树干基部离地面3—5m处生出板状根,向外延伸达数米之远;树根入土不深。

第二、三层乔木高约20—30m,它们林冠郁闭,造成林下的阴暗潮湿的生境。

藤本植物繁多是雨林的另一特征。它们以乔木为支柱,向林冠攀缘生长,以争取阳光。它们种类很多,数量最大的是蝶形花科。木质藤本植物茎粗达20—30cm,长可达240m以上。

附生植物除温带也有的藻类、苔藓、地衣以外,还有蕨类和兰科等有花植物。它们以乔木、灌木、藤类的干、枝、叶为立足点,依靠根系的特殊适应性采取得必需的水分和养料:例如兰科植物的气生根就能在阵雨时快速吸水。在比较郁闭的雨林中,附生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层次较高;如果林冠比较开朗,则附生植物数量较少,分布层次也较低。

雨林内老茎生花现象很普遍,主要发生在下层乔、灌木和藤本上:如可可、可乐果等。

雨林区的气候终年湿热,没有低温和干燥,所以雨林的季相变化不明显。雨林全由常绿乔木组成。由雨林中心向外,气候的季节性干燥逐渐加强,林内的落叶树种也随之增加,季相变化开始出现,每年有几周落叶期。

非洲最典型的赤道热带雨林出现在刚果盆地内南北纬3°—4°之间的地区,向西延伸到加蓬境内,向东止于东非湖区高原。区内气候湿热,年雨量1800—2000mm,年内分配均匀,日平均气温25—30℃,年较差极小。森林树种繁多,一般无明显的优势种,林冠的郁闭程度和高低起伏形势不规则。但在盆地东部可见到一些少数优势种或单一优势种的森林。例如西非大瓣苏木的单优林就面积很广,林区每公顷约有200个树种,但优势种的株数却达总数的80%。

原始雨林被砍伐后,经过草本、灌木阶段而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次生林,其中最常见的是刚果桑单优林,优势种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80%,乔木高约15—20m,下层灌木生长茂密。

在雨林的南北边缘,旱季长约2—3个月,上层乔木中落叶树种增加,但下层仍以常绿树种为主。下扎伊尔的马永贝丘陵区年雨量减至1200—1400mm,旱季约5个月,但干燥的程度为浓雾所减轻。那里的森林上层乔木中就杂有一些落叶树,下层仍是常绿树。这类森林可称为半常绿林。

喀麦隆南部桑梅利马(Sangmélima)的雨林内树种繁多,结构复杂,生境阴暗潮湿。大部分植物都是木本、藤本及附生植物,优势种不明显。乔木层约3—4层,下有高灌木、小灌木、高大草本、以及半灌木和矮草、蕨类等许多层次。林内郁闭度达95%以上。上层乔木高约30—50m,但株数少,树冠不连接。中层高20—30m;下层约为20m。这两层是雨林的主体,树冠紧密相连。枝杈上繁育着多种寄生和附生植物。

在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大部地区都有丰富的雨水,但有明显的少雨季节,所以树种比较少,乔木高度比较低,上层乔木中有些在少雨季节落叶,林层结构也比较简单,藤本及附生植物的数量也比较少。林中优势树种比较明显。

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也是热带雨林区,在安通纪尔湾沿岸的残存森林中上层乔木高约25m,主要树种有马岛鸭掌豆、橄榄、蒲桃等。随着地势的增高,温度降低,稳定温度增高,树木仍然茂盛,但高度在20m以内。树身上长满附生植物。树种都是暗绿色常绿树,分散、混杂,同种聚生的情况很难见到。

非洲赤道热带雨林中主要的科属有豆科的合欢、短盖豆、苏木等属;梧桐科的蝴蝶树、非洲梧桐等属;楝科的非洲楝、非洲桃花心木等属;大戟科的血桐、瓦帕卡大戟等属;桑科的非洲毒箭木、榕等属;山榄科的金叶树属和榆科的朴属等。

非洲雨林中出产名贵的木材,其中有非洲乌木、非洲紫檀、非洲梧桐、非洲桃花,心木、大绿柄桑等。这些树木在交通便利地区已被大量采伐,但培育更新的情况很少;在交通不便地区,天然林相保存完好。

雨林的边缘部分在很多地区已被改变为人造的经济林,其中主要的是咖啡、油棕、橡胶、可可等。目前雨林周围的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及其他农林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所以雨林面积逐渐缩小。如何合理适当地保护林地,又充裕地满足其他的经济需要,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非洲赤道热带森林区沿海的河口和泥质海湾地带有红树林繁育。它们由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组成。大陆东岸及马达加斯岛的沿岸红树林种类较多,约有20多个种,其中有红茄冬、海榄雌、海桑、榄李等。大陆西岸的只有几个种,生长低处的是美洲红树,高处是亮叶海榄雌,介于中间的是海榄雌。

2.热带落叶阔叶林在赤道热带雨林区的外侧,雨水减少,年总量不超过1200—1300mm,干季延长至5—6个月。这里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形态。森林由干季的落叶阔叶林组成,树高8—20m。树种少,常见大片的单优林。林冠稀疏而又高下不齐。由于林下光照较强,灌木及草本生长茂盛;又因林内温度减低,附生植物极少,藤本则几乎没有。

林内树种以豆科的最多,主要林型有短盖豆、伊苏豆、巴陵豆、瓦帕卡大戟、单翅龙脑香、紫檀等单优林,以及它们和金合欢、红豆树、合欢、巴林蔷薇等组成的混合林。

本林区在雨林以北、以东的部分,由于雨量向北、向东遽减,宽度很狭而呈条带状;在雨林以南的部分则宽度很广,从加丹加一直延伸至赞比西河谷。

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也属这类林区。

3.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区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一致,从北、东、南三面包围热带森林区,轮廓略如马蹄形。

本区雨量的地区差异很悬殊,接近森林区的部分多达1500mm,接近半荒漠的部分少到不足200mm。全区都有一个明显的干季,其时期自4个月至半年以上。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物都具有适应干旱的形态特点:叶坚硬、有毛茸、能自动避开炽烈的阳光,树皮很厚、有的树干内能存水,灌木的根系庞大以便吸取水分等等。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是世界同类植被中发育最典型、分布区最广的。它的主要植物成分是草类,其次是稀疏程度因地而异的乔、灌木。根据种类结合的情况,它又可分为三个亚类。

(1)乔木稀树草原,它分布在雨水较多、干季较短的地区。禾本科的草类高约1m,密生成丛,草原上散生一些耐旱的乔木和灌木,主要的乔木树种是伞状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波巴布树形态特殊,最高的达20—25m,最粗的直径达10m,树干内最大的蓄水量达50m3,树冠的直径最长的达100m。它的果实是猴子的喜爱的食物,所以它也称为猴面包树。

(2)灌木稀树草原,它分布在雨量更少、干季更长的地区。本亚类同前者的区别是木本植物中以带刺的灌木为主,而乔木则不仅数量很少,植株的高度也小。

(3)禾草稀树草原,它分布在年雨量不及200mm、干季长达半年的地区。主要的植物成分是高大的禾本科草类,有些草的植株高达1.5—3.5m。最普遍的草类有须芒草属、黍属、绿草属、雀稗属、狼尾草属等。草丛之间非常稀疏地生长着一些小树。

4.热带、亚热带荒漠和半荒漠本区的分布和干燥、半干燥气候区一致。由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水分很少,植被极其稀疏,有广大的裸露地面。植物种类贫乏,分布最普遍的是禾本科草类和灌木。它们具有特殊的适应干燥气候的机体形态和能力。例如强大的根系能深入地下10m以上,并且有极大的渗透压(100—160大气压)以便吸取水分;有些植物具有肉质茎叶以储藏已经取得的水分;叶面小而硬、有的呈刺状,表皮厚、上面生有绒毛、或具蜡质,有的则以茎代叶进行光合作用,这都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损耗。植物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40cm,在极干燥的年份仅有1—2cm。它们的生长期一般为2个月,最短的生活周期只有20天。

植物的数量,和当地地表物质的物理性状有密切关系。疏松的沙质荒漠中植物最多,其次是砾质荒漠,最少的是石质荒漠。在沙质荒漠中,半固定的沙丘区又多于流沙区。

从种类成分上看,沙质荒漠区的植物以白刺及柽柳为多;砾质荒漠区以沙蓬及沙拐枣为多,石质荒漠区的典型植物是多刺的垫状灌丛,另外还有苔藓、地衣等常以厚密的层片覆盖局部地段的岩面。至于曾经积水的盐质荒漠区则有猪毛菜、硷蓬、盐爪爪等。

5.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灌丛本区分布在地中海型气候区内,夏季的干热,使植物具有旱生的形态特征;冬季的温湿,使植物常绿不凋。

北非本类植被主要为栎林、油橄榄矮林和灌丛,主要分布区为阿特拉斯山的山麓地带。山地西段气候湿润,主要为栓皮栎林。栓皮栎高约10—15m,干粗、枝多,林中混生有岩蔷薇属等树种,藤本植物很少。

栓皮栎林被破坏后,代之而起的是硬叶常绿灌丛,主要种类有灌木栎、欧瑞香和矮棕榈等;草木以阿尔法针茅为主。

油橄榄林主要分布在阿特拉斯山北侧的河谷地带,分散在灌木丛中,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与栓皮栎林迹地上的次生灌丛类似。

南非本类植被主要为山龙眼、欧石楠矮林和灌丛。灌丛的结构和外貌近似北非的硬叶常绿灌丛。主要树种有非洲山龙眼、革叶欧石楠等;乔木很少,有南欧海松等;草本有黄茅、画眉草属等。

本区是许多名花的原产地,由此外移的有百合科、石蒜科、鸢尾属、天竹葵属、罂粟属等美丽的花卉。

6.山地植被这是在山地气候的影响下形成的植被;它和邻近的低平地区的植被类型不同,但在种类成分上有亲缘关系。在海拔较大的山地可以出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例如喀麦隆山的森林带从山麓上升到2500m,再上即递变为高山草地和苔藓地衣,山顶是裸露的岩石。

再如,阿特拉斯山的中下部为亚热带常绿针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阿列波松、紫桧、北非雪松、栓皮栎等。山地上部为阿尔及尔冷杉和摩洛哥冷杉等的分布区。

德拉肯斯堡山地南段海拔2000m以上的高地的植被是温带草原,草原上没有乔木;在坡度稍陡处有少量灌木散生。

7.草本沼泽这是在低洼积水地区过分潮湿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白尼罗河下游盆地及乍得湖西南部都有广大面积,尤以前者为甚。纸莎草是普遍的植物,高度可达1—4.5m,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另外还有芦苇、香蒲、羊草等多种草类混生。[4] 

非洲 动物界

      

非洲的动物区系

在动物的种类成分上,非洲可分为三个动物区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及其西侧的一些小岛和索马里东面的索科特拉岛属于古热带区;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邻近的一些小群岛属于马达加斯加区;撒哈拉沙漠及其以北地区属于全北区。

古热带区面积广大、绝大部分地区都具有暖热湿润的气候,植物繁茂,为动物界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这里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本区东、南、西三面濒临大洋,北面限于沙漠,地理位置的孤立性相当强烈,妨碍动物界与其它区系之间的迁移传布,因而本区有很多特有动物:哺乳类的管齿目是特有目,长颈鹿科是特有科等等。但本区与其他区系之间又不是毫无亲缘上的联系,例如灵长类的猩猩就是本区与东南亚地区共有的动物。这种事实表明这两个地区过去至少有过一段时间并不象现在这样被一个干燥地带隔开,所以这些热带雨林的动物才能迁移传布。

马达加斯加区与非洲古热带区之间隔着一道不很宽的莫桑比克海峡,海峡内还散布一些小岛和浅滩。在动物的区系成分上,这两个区由于存在着共同的种类而显示了彼此间的联系,又由于马达加斯加岛拥有很多特殊的动物而显示了它们的互相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马达加斯加岛缺少非洲古热带区内分布广泛的种类,例如它没有毒蛇和大型食肉兽等动物,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隔绝状态的印象。可是岛上的食虫动物森得猬与新热带区的管齿类动物非常近似,又使人联想到这两个动物区系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非洲全北区的动物区系种类贫乏,个体的数量也少,这是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的结果。该区暖热的气候有利于动物的繁衍,但干燥缺水的环境限制了植物的生长,从而限制了动物存活的数量。全北区的动物种类与南欧、西南亚非常相似,例如鹿、羊、熊等都是它们共有的动物,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地域上是连接的。但非洲的全北区没有狼,这与亚欧大陆对照的负性特点非常突出。再有,鬣狗的存在,表明本区与古热带区并未因撒哈拉沙漠的中隔而完全断绝联系。

 

非洲的动物地理区

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将非洲划分为下列动物地理区。

1.赤道热带森林动物区本区范围和赤道热带森林区一致。区内气候暖湿,植物繁茂,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料和优良的栖息环境。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

本区多树栖动物,尤其是各种猿猴。这当然和森林的环境密切相关。有蹄类动物以中小型为多,如森林羚羊、野猪、小河马等。长颈鹿只见于林缘地区,森林内部是没有的。食肉动物有狮、豹、灵猫等。由于林内花果丰富,昆虫和鸟类也多。两栖类和爬虫类也因为环境有利而大量繁殖,不仅种数和个数多,体型也较大。

本区有许多珍奇动物:大猩猩体型巨大,高可达2m,重量可超过200kg。它有两个亚种,一是西非密林的低地火猩猩,另一是扎伊尔东部山地森林的山地大猩猩。黑猩猩体驱略小,分布区较广,遍及全区。■加狓与长颈鹿是同科的动物,但躯体较小,身高较低,主要分布于卢阿拉巴河中下游的森林中。河马是陆地上仅次于象的第二大动物,居住在多水草的地方,属于水陆两栖的食草动物。

2.热带草原动物区本区和热带稀树草原区范围相同。区内自然环境的特点是草本植物生长茂盛,食草动物因食料丰富而得到充分的发展。羚羊、斑马、犀牛、长颈鹿、河马等是这里数量极多的大型食草兽。由于食草兽大量繁殖,食肉兽的种数和个数也很多,其中大型的有狮、猎豹、豹、鬣狗等。

本区的珍奇动物更多。

象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区。它是陆上最大的动物,有巨大的门齿。由于大量捕猎,非洲象的数量逐年锐减。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最高的可达6m。它以高树上的嫩叶为生,身上斑纹美丽,是受人喜爱的观赏动物。黑犀身体庞大,体重约1500kg,头上长有两角;角是珍贵的药材,因而被大量捕猎,现在残存的已经不多。白犀比黑犀还大,现在在草原上已近于绝迹,只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少数残存。

斑马分布在东非及南非草原内。它外形美观,性格温驯,又不受萃萃蝇危害,可以驯养作家畜。由于大量捕杀,斑马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

3.热带荒漠动物区本区范围即沙漠区的范围,实际上分成两个不相连接的亚区。

撒哈拉沙漠缺乏水源、植物稀疏,所以动物的种类和个数都少。它们都有忍耐干旱、长途奔走的能力。单峰驼是本区的典型动物,另外还有野驴、瞪羚、斑马等。在有少量树木的山地上有狒狒栖息,提贝斯提高原上最多,它与狮子同为沙漠中的凶猛动物。啮齿类和爬虫类也有相当的数量。特有的鸟类是鸟中最大的驼鸟,雄鸟高约3m,体重超过75kg,两翼退化不能飞,两腿粗壮而善跑。

卡拉哈里沙漠动物种类比北非还少。狮子几乎绝迹,食肉兽只有胡狼与鬣狗。食草兽只有羚羊和斑马等,另外还有一些食蚁兽、土豚、猿猴类及鸵鸟等。

4.亚热带森林动物区本区范围是大陆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地区,那里的主要植被是常绿硬叶林和灌丛。

阿特拉斯山地的代表动物是北非蛮羊和无尾猿。此外尚有鹿、熊等生活在高山地带,跳鼠、鼹鼠生活在比较平缓的高原上。

5.马达加斯加动物区本区范围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和其邻近的小岛。自然植被以草原和疏林为主,局部地区有残存的浓密雨林。本区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树栖的食果动物,缺少大型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最特殊的动物是森得猬和狐猴。前者是原始的食虫类,也是已知的最大的食虫类动物,身长可达40cm。狐猴的躯体因种而异。大狐猴高达90cm,尾短,毛厚而细;矮狐猴体长只有10cm,但尾长可达15cm。

 

非洲的有害昆虫

1.萃萃蝇形状象苍蝇,大小和牛虻略等,头部有坚硬的吸针,能吸取人、畜的血液。它有21个种,大部能传播昏睡病,导致人、畜的死亡。常见的有两种,一是须舌蝇,分布在西非及中非;二是刺舌蝇,分布在东非和南非,它们是昏睡病的主要传播者。以前萃萃蝇是非洲畜牧业巨害,现经防治,危害范围已经缩小。

2.蝗虫 蝗虫常为北非农业造成巨大灾害。有一种叫沙漠蝗虫,每年3—6月在西北非、非洲之角及阿拉伯半岛等地繁殖。8—9月飞越萨赫尔地区。10—1月飞回繁殖地区。它们迁移遍及整个撒哈拉及东、西非的热带草原区。在六十年代,苏丹及埃塞俄比亚的蝗灾特别严重。原因是这些年内索马里与阿拉伯半岛雨量多,使蝗虫能大量繁殖。[4] 

非洲 土壤

    

非洲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风化物,小部分是风积和河、湖沉积物。源于火山岩的土壤粘性较大,含石英也少。来自其他三类岩石的土壤则富含石英,结构松弛,容易受雨水淋洗。

非洲地形对成土过程有明显影响。山地的地面坡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土壤的厚度小,发育程度也比较弱。低平地区的土层较厚,侵蚀作用弱,土壤发育较成熟。

 

非洲的地带性土壤

1.砖红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

这三种土壤发育在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内,终年暖热湿润、植物繁茂。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可达数十米至百余米,地表部分的成土过程强烈进行,碱和碱土金属大量淋失,铁、铝则留存下来而表现为相对的集中。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矿物质养分少,土体显示深红色。有机物来源虽富,但因分解迅速,在土体内的积累很少。

(1)砖红壤,分布在高温多雨、又无干季的地区。呈砖红色,土层较厚,可达3—4m,质地粘重,粘粒含量超过15%,盐基和二氧化硅大量淋失,土壤溶液呈强酸性,pH值低至4.5—5.5,腐殖质含量1—2%。这种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的养份及氮素等含量低,土体内有铁质结核或铁盘,肥力不高。

(2)红壤,分布在炎热、雨量较少、又有明显而较长干季的地区。本类土壤被淋洗的程度低于砖红壤。pH值为5—5.6,仍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矿物质养分保留较多;腐殖质含量稍多,但不超过2%。铁、铝也有大量的富集,土体呈红色。红壤肥力略高于砖红壤。

(3)砖红壤化红壤,分布区炎热多雨,但有较短的干季,土壤被淋洗的强度介于砖红壤与

1.砖红壤、红壤与砖红壤化红壤;2.热带及亚热带红棕色土和棕色土、半干旱红棕色土和棕色土;3.热带及亚热带漠壤土;4.地中海型红色土、棕色土和栗钙土;5.盐碱土;6.草甸土;7.沼泽土;8.火山灰土;9.沙土和石质土;10.冲积土

红壤之间,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溶液呈强酸性反应,颜色为红或棕红,土层上部有铁质胶膜。砖红壤化红壤的结构较好,肥力略同于红壤。

2.热带及亚热带红棕色土和棕色土这是发育在稀树草原和草原地带内的土壤,它们所受的淋溶作用比较弱,盐基的淋失较少,有机质的积累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

(1)棕色土发育在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年雨量800—1500mm,但有相当长的干季。土体内的淋溶作用、淀积作用都很微弱,矿物质及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高于红壤。

(2)红棕色土发育在年雨量500—800mm,干季更长的地区。土层下部有钙积层。这类土壤的矿物质养分相当多,肥力也高于红壤。

(3)在草原地带接近荒漠的一侧,年雨量在500mm以下,干季可长达7个月以上。土壤也呈棕色或红棕色,可称之为半干旱棕色土和半干旱红棕色土。这些土壤的淋溶和淀积作用都弱,矿物质养分淋失极少,但有机质因来源少,含量也不高。利用这类土壤的限制因素是水源不足。

3.热带及亚热带漠境土这类土壤发育在沙漠区内。母质多是物理风化的产物,质地较粗;由于雨水稀少,淋洗及淀积作用很弱,剖面很浅;颜色黄灰至红棕;不含腐殖质,但钙质很富;土壤溶液呈强硷性反应,难于利用。

4.地中海型红色土、棕色土和栗钙土这些是在地中海型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红色土分布在沿海地带,母质为钙质岩石风化物,植被为常绿、半落叶乔木林或灌木林,湿季时淋溶作用较强,盐基含量尚多,但缺少有机质,呈中性反应,肥力中等。棕色土分布在较高的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草原,土壤质地较粗,矿物质养分很多,土壤溶液呈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栗钙土分布在较干燥的高原山地,植被为灌丛干草原或草原,土体内有钙积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肥力中等。

 

非洲的非地带性土壤

1.盐碱土在干燥及半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排水不良地区都有盐碱土形成,不经过冲洗盐碱,不进行灌溉,这类土壤不能利用。

2.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在河流的泛滥阶地上,以冲积物为母质,经过生草过程发育形成。非洲各大河河谷中均有草甸土,其中以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带面积最广。草甸土肥力较高,适于发展农牧业。

3.沼泽土在能长期积水的洼地中形成沼泽土;在各大河的河谷及三角洲均有大面积的沼泽土。这类土壤需要疏干排水才能利用。

4.火山灰土它分布在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地区,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料;如果气候比较湿润,植物繁生,有机质含量也多,它的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

5.石质土这类土壤在非洲大陆分布很广,约占全洲总面积的11%以上,而在马达加斯加岛,更高达20%。这种土的土层浅,质地粗,没有利用价值。

6.冲积土这种土壤在大小河流两侧及海滨均有分布。由于它来源于别处的肥沃表土,而且不断增加新的成分,所以肥力很高。它是非洲最好的农业土壤。[4]

非洲 宗教经济

      

宗教

非洲经济排名

非洲宗教分为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类。传统宗教盛行于撒哈拉以南,特别是赤道以南广大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一般采取供奉祖先或图腾崇拜形式。北非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西非内地和东非沿岸伊斯兰教也有广泛传播。基督教主要流行于东非和西非沿海地区,以及非洲中、南部,扎伊尔、安哥拉等国天主教势力极盛,新教在南非和东非沿岸有大批信徒。

 

工业

工业上,非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洲。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黄金、金刚石、铁、锰、磷灰石、铝土矿、铜、铀、锡、石油等的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

 

农业

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小米、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的产量都很高。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头数多,但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年来淡水渔业发展较快。

非洲 交通

    

非洲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的一个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多数交通线路从沿海港口伸向内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另有铁路、海运等方式。南非共和国、马格里布等地区是非洲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地区。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区则是没有现代交通运输线路的空白区。目前非洲有公路约130多万千米,铁路约78000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2000千米。海运业占重要地位。航空业发展较快。

非洲 国际组织

     非洲姆贝基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于1963年5月25日,在最后一任主席南非的姆贝基主持下,于2002年7月9日更名为非洲联盟。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团结非洲国家,形成一个代表非洲国家的统一的声音。反对殖民主义,成立一个解放委员会帮助非洲独立运动。

2002年7月,非洲联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非盟是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洲联盟于未来有计划统一使用货币、联合防御力量、以及成立跨国家的机关,这包括一个管理非洲联盟的内阁政府。此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经济,除此之外亦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战乱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

非洲 水系分布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罗河(赤道向北)和刚果河(中非)流域主宰,总计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积。在此两大河流之间的分界处之南是一些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满布岛屿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罗河主要的蓄水库。坦干伊喀湖和尼亚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体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连同它们的支流构成非洲其馀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奥卡万戈沼泽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两大内陆盆地之中。

1、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约长6,650公里(4,132哩),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从维多利亚湖流来,称作维多利亚尼罗河,流入艾伯特湖,由此又成为艾伯特尼罗河。再往北则为杰巴河(Al-Jabal)。由此在接纳了几条支流之後,它又成了白尼罗河,最後,尼罗河终于注入地中海。它的主要左岸支流为加札勒河(Al-Ghazal),最大的右岸支流为索巴特(Sobat)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由于尼罗河有许多湍滩、瀑布,因而从源头至河口水流极快,其右岸支流亦如此。这种情况尤以青尼罗河为最,它从海拔约1,800公尺(6,000呎)的衣索比亚高原的塔纳湖(Lake Tana)流出之後,一直流在陡峭的峡谷之中。沼泽地也夹杂在河道之中。其中最大者为苏德(As-Sudd)沼泽,是一个广阔的漂浮沼泽芦苇地,多数为纸莎草。河流体系现在均由坐落在尼罗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一系列堤坝控制;其中最大者是在尼罗河主流上的亚斯文高坝。

2、尼日尔河流域
尼日尔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尔河源自几内亚山脉,通过奈及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入海,约长4,160公里(2,600哩)。河道中有几处为湍流所截,虽然其中有些湍流(如马利的巴马科〔Bamako〕的下方)被水坝所围成的水库淹没。

3、刚果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总面积约3,456,000平方公里(1,335,000平方哩),是一个广阔的浅洼地,由一系列大阶梯上升至几乎成一圆形的高地边缘,河流从高地切出一个狭窄的出口流入大西洋。刚果河长约4,669公里(2,900哩)。其许多瀑布和急流如同尼罗河一般使河谷很快失去高度。

4、赞比西河流域
赞比西河长约3,500公里(2,200哩),流域面积约1,200,000平方公里(463,000平方哩)。有无数瀑布,最壮观的当数维多利亚瀑布。这些瀑布之後,河流蜿蜒于由玄武岩劈成的一些深谷,在流往一片宽广的谷地後,进入约26公里长的卡里巴峡谷(Kariba Gorge)。两条主要支流卡富埃(Kafue)和卢安瓜(Luangwa)双双流经峡谷,在卡里巴下游处从左侧与赞比西河汇流。赞比西河主流入海口处是一个宽约60公里(37哩)的三角洲。

5、橘河流域
橘河是南非最长的河流。几乎横贯该国东西领域,其全程始于东部高地,流经西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洼地注入南大西洋。其主要支流瓦尔(Vaal)河是其北部的一个主要源头;两河共有2,093公里(1,300哩)长。连同该洲的其他主要河流,橘河-瓦尔河体系其共有的特点是在其全程中要越过无数的斜面坡度。最大的落差发生在奥赫拉比斯瀑布(Augrabies Falls)。

6、查德流域
查德流域构成非洲最大的内陆水系区。查德湖是一大潭淡水,平均水深约1.2公尺(3.5~4呎),位于盆地中央,但并非其最低部分。查德湖由3条主要河流的水汇合而成,它们是科马杜古约贝(Komadugu Yobe)河、洛贡(Logone)河和沙里(Chari)河,但是由于水被各河流的排水系统所截,所以情况处于危急之中。湖的面积和深度根据气候条件每年都有所变化,平均面积约9,840~25,760平方公里(3,800~9,950平方哩)。

非洲 独立

     非洲肯尼亚伞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地上,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的所有国家均沦为西方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加纳、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苏丹、肯尼亚、索马里以及南非和东非的其他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反抗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一次大战后,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火焰。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曾震动了整个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赢得了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胜利。5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从二战前的3个增至9个。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如日中天,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垮台,标志着除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外,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枷锁。

非洲 中非友谊

     非洲中国援建的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

中国和非洲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朝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汉朝和非洲已开始相互了解,间接地交换各自的特产珍品。据说公元前一世纪时埃及女皇克里奥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国的丝织成的。自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的黄金、丝绸就远销到地中海南岸。

 

唐朝

中国的唐朝不仅与当时统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国开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国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非洲黑人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唐朝的文化艺术之中,当时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艺非凡、勇敢机智并具有侠义心肠的人,甚至敦煌壁画也描绘了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与非洲北部和非洲东海岸进行了较多的物资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钱币在埃及、肯尼亚、桑给巴尔等地多有发现。

 

宋朝

宋朝航海业的发达使中非的人员和物产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而且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内陆地带。宋代还出版了《诸蕃志》、《岭外代答》等记载了非洲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的书籍。

 

元朝

中国元朝与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断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马达加斯加“采访异闻”,中国著名的旅游大家汪大渊也足至桑给巴尔。中世纪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图塔也曾访问中国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广州等城市。中国元朝地理学家朱思本早在14世纪就在地图上把非洲大陆标绘成一个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欧洲人到15世纪初对非洲大陆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朱思本的非洲图是一项“杰出成就”。

 

明朝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携带大量金银缎匹和瓷器宝钞,代表中国政府访问了现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索马里北部一个名为“郑和屯”的村落就是为纪念郑和访问而命名的。好几个非洲国家也曾先后派使者到中国访问。东非麻林国(位于现肯尼亚境内)国王哇来访问中国抵达福州时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闽县,中国皇帝赠给他以康靖的谥号。麻林国在1415年还直接遣使送来了一头被中国人叫作麒麟的长颈鹿。它长期以来作为祥瑞的象征成为中国诗人和画家吟咏作画的题材。明朝从非洲输入了象牙、****、琥珀等珍贵产品和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珍禽异兽,中国的特产锦缎、丝绸、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断流向非洲。

 

近代

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列强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强迫运到非洲修铁路、开矿山、事农耕,西非达喀尔铁路、刚果铁路、南非的兰德金矿等都渗透着大批华工的血汗。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新中国

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为他们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了贡献。

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挫败“中国人权状况”反华议案和“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中国也积极关注和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问题,支持非洲国家成立非洲联盟和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中国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非洲43个国家派遣了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场、工厂、医院、学校、电站、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铁路等基础设施。

2003年12月14日,中国和非洲各国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中国和非洲企业家大会。

截至2006年11月,中国已同53个非洲国家中的4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非高层往来频繁。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3次访问非洲,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援外八项原则,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主席1996年访问非洲时,提出了构筑中非关系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五点建议,掀开了中非友好关系的新篇章。许多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相继访问中国。这些访问增进了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2000年10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会议为中非友好合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非友好合作在论坛框架内得到不断深化和扩大。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为今后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总体规划。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中国承诺到2009年对非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先后与4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23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2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混委会协定》。

中国还减免了非洲31个国家总共109亿人民币的债务,并为一些非洲国家190种税目的对华出口商品提供免税待遇。

世界分区

展开收起 亚洲 非洲 东亚 · 东南亚 · 南亚 · 中亚 · 西亚/西南亚 · 北亚/西伯利亚 ·东北亚 非洲 非洲 文化地理:阿拉伯非洲(撒哈拉以北非洲) · 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
政治地理:北部非洲 · 东部非洲 · 中部非洲 ·西部非洲 · 南部非洲
其    他:东北非洲· 西北非洲 欧洲 非洲 政治地理:东欧 · 西欧 · 南欧 ·北欧 · 中欧
其    他:东南欧 美洲 非洲 自然地理:北美洲·南美洲
政治地理:北美 · 中美(墨西哥 · 中美洲 · 加勒比海) · 南美
文化地理:盎格鲁美洲 · 拉丁美洲(伊比利亚美洲 · 西班牙语美洲) · 中部美洲 大洋洲 非洲 澳大拉西亚 · 美拉尼西亚 · 密克罗尼西亚 · 波利尼西亚 极地 非洲 北极 · 南极洲 其他 环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 · 远东 · 中东 · 近东 · 独立国家国协地区 · 阿拉伯地区 五大洋  非洲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 南冰洋 气候区  非洲 热    带:热带雨林 · 热带草原 · 热带季风 · 热带沙漠
副热带:副热带湿润气候 · 副热带季风气候
温    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温带地中海型气候 · 温带草原气候 · 温带沙漠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寒    带:副极地气候 ·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 · 冰原气候)
其    他:高地气候 动物分区 新北界 · 古北界 · 埃塞俄比亚界 · 东洋界 · 澳新界 · 新热带界 · 南极界©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