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外形美观,其质坚韧不拔,自古以来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林黛玉在大观园住潇湘馆,四周皆种竹,一年四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清幽绝尘。晋代王徽之居处,也是但有空隙,即令种竹。人问其故?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魏、晋间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竹林七贤”。有关竹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又以斑竹故事最是感人。
相传尧传位于舜,并将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为妻。舜常外出巡视,考察诸侯政绩,赏罚分明,大公无私,臣民拥戴。娥皇、女英聪颖、贤惠、忠贞,鼎力相助舜治理国家,夫妻恩爱。有一年南方衡山一带有苗族叛乱,舜亲自南征,至苍梧之 野而死。娥皇、女英悲痛万分,决心千里寻亡夫,边行边哭,泪水洒在竹竿上,落下斑斑泪痕。她们寻到湘江,因劳累过度,过江时不幸沉弱而死。人们尊两妃子为潇湘之神。从此斑竹上有了驳文点染,就是两妃洒泪渍竹而成,故称“斑竹”或“湘妃竹”。唐诗人刘禹锡有诗咏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我国竹的资源极为丰富,共有25属,250余种,属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植物,冬夏常青。地下有木质化地下茎,地下茎秆也木质化,有节,节间中空。节上有枝,枝上生叶常为3~5片,“竹”为象形字。如果竹子开花结籽,生命即到了尽头,故竹有终身一次性开花之说。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竹的用途极广,可谓浑身是宝。竹不仅供观赏、制作日用品、笋可食用,而且还是良药,竹笋、竹叶、竹茹、竹沥、竹黄、根状茎等均可入药。所谓竹茹,即将竹茎的节间部分去掉绿色外皮后,刨下的中间层即为竹茹,常用淡竹为原料,又名淡竹茹。竹沥是竹的鲜茎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名竹沥,又名鲜竹沥。竹黄是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本品自然产生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即得。
竹笋味甘,性寒无毒。有利水、益气、祛热、消痰、爽胃,治消渴功效。竹茹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止呕功效。竹沥味甘,性寒。有清热,化痰功效。竹黄味甘,性寒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功效。竹叶味甘、淡,性寒微涩。有清热利尿功效。苦竹根状茎及嫩叶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明目、止咳、通络功效。现介绍验方如下:
胃热呕吐、呃逆 竹茹、制半夏各9克,陈皮4.5克,黄连1.2克,水煎服。
妊娠呕吐 竹茹、陈皮各15克,生姜、茯芩各12克,制半夏9克,水煎服。
小儿发热 毛竹叶15克,野灯芯草15克,车前草9克,薄荷3克,水煎服。
疥癣、疮毒 苦竹嫩叶适量,烧炭存性,研成细粉,加猪胆汁调涂患处。
青春痘 竹叶、桑叶、枇杷叶各15克,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片刻。每天一剂,分两次服。
咳嗽 苦竹根状茎90~125克,蓬 、六月雪各15克,水煎服。
高血压、头痛、烦渴、失眠 鲜竹叶30~60克,夏枯草15克,槐花10克,水煎服。
小儿麻疹、风疹、水痘初起 鲜笋同鲤鱼煮汤食。
久泻、久痢、脱肛 鲜笋与米煮粥食。
小儿目赤 淡竹沥点之。
小儿口噤、 体热 竹沥200毫升,温热,分3~4次服。
半身不遂 淡竹沥30克,粟米30克洗净煮粥,粥成下竹沥搅匀食。
汗斑 先在患部用温热水洗净,鲜竹沥水涂患处,每日一次。
小儿急惊风 竹黄6克,青黛、轻粉各3克,牵牛末15克,上为末,白面糊丸如赤豆大,每天20丸,薄荷汤下。
禁忌:竹沥脾虚便溏者忌服。竹茹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服。
(记者 洪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