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科的植物都生长在南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地区,可是棕榈却能往北到达渭河流域秦岭北坡,这可能要感谢秦岭山脉由于花岗岩断层构造在渭河流域造成不少温泉和温度较高的地下水,成为帮助棕榈安全越冬的关键。
秦朝从首都咸阳到潼关都有棕榈的分布,主要的温泉分布在骊山和蓝田。秦朝在骊山建温泉宫,其主要风景树种就是棕榈。汉朝著名文学家在公元前1世纪作《甘泉赋》记载温泉宫旁种植棕榈(见《汉书》)。
汉有甘泉宫,《汉书》中指出“甘泉”为秦离宫,就是温泉宫,汉成帝时杨雄著《甘泉赋》记载宫外种有 榈,即棕榈别名。当时首都长安也种植棕榈作观赏用。
到了唐朝,风流天子李隆基在天宝六年改骊山温泉宫作华清宫。唐朝文人作诗赞赏的有几百首之多。
唐诗人郑 诗序记载说华清宫内有供奉二大汤池外,还有小汤池16所。皇帝用汤池中央有玉莲花喷出温泉水。皇帝常坐在小船里漂游嬉戏。
除了绿化种植之外,棕榈有不少用途。《梁书处士传》记载,当时的张孝秀性情梗直,不爱浮华,常用 布头巾,穿蒲鞋,手拿用棕榈皮做的掸帚。非常节约,受人敬重。
著名宋代文人苏东坡做了一首《棕笋》诗,还附有说明如下:棕笋形状像鱼,剥开来像有许多鱼子,味道若苦笋,但有甜香味。四川人采下来献佛,和尚作为贵重的食物。
唐《嘉 本草》指花苞可食,烧棕灰为止血要药。
棕笋及干花据《本草纲目》“可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棕笋为肉穗花序,核果球形如豌豆。
近代棕皮为出口产品,秆可制园林亭柱、栏干,秆上苞毛称棕皮,用制绳网、地毯、棕棚、棕刷、棕绳等物,耐湿耐久。
(记者 王大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