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千禧家园这几天满地爬虫子,前期打的药怎么没管用呀!”6日上午,家住千禧家园小区的王先生拨打本报新闻110热线说。自9月18日以来,泉城上下掀起“灭蛾战”,防治工作一直在进行,怎么还存在这种情况?就此,记者采访了市园林局植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蒋三登。蒋三登说,前一段时间的防治并没有达到“消灭”和“根除”美国白蛾的预期目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治理美国白蛾效果不理想,治理美国白蛾还需要打持久战。
据了解,美国白蛾一旦发生是“消灭”不了的,只能通过防治来减轻危害,降低危害。美国白蛾在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生存本能,如成虫(蛾子)会飞;卵会变色且有覆盖物遮盖掩蔽;幼虫初龄有“网幕”保护,中老龄会爬动迁移,分散取食;蛹会作茧自保,入地(或其他掩体)藏匿。任何防治方法只能对美国白蛾的某种形态产生消杀作用,而对其他形态基本无效或杀效甚微。如:黑光诱杀灯和性诱捕器只能诱杀成虫(蛾子);喷药对毒杀幼虫(毛毛虫)有效;修剪“网幕”只对1-3龄的初龄幼虫有效;释放周氏啮小蜂只能在高温干燥的天气对中老龄幼虫等两个阶段生效,其他阶段和气候并不适宜。
蒋三登说,前一段时间喷药防治美国白蛾,因为时间紧、任务急,再加上参加防治的人员大部分没有进行培训,这种情况下对美国白蛾实施的粗放式防治,作业的质量没法保证。而在剪除“网幕”时,除了有遗漏外,有些剪下的“网幕”没有做到立即就地封存烧毁,对“网幕”处理稍不慎或处置不当,“除虫”就可能变成害虫传播和迁移的“帮凶”。
蒋三登告诉记者,防治美国白蛾应允许其存在,但不能允许其发展、蔓延、扩散和破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对其“源头”、“过程”和“末端”全程治理,这样就得进行严密监控和有效监控。
今冬明春的“灭蛹”战役,技术性措施是虫株刷“毒环”,绑草把,诱而歼之。如果可以发动社区居民在害虫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可能的地面翻地挖蛹,进行有偿收购,也不失为一个达到防治目的的好办法。蒋三登表示,美国白蛾被定为植物“非典”,进行防治必须得打一场严密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