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无害的绿色小蝗虫变成了褐色的、吞噬农作物的蝗灾之云?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者认为,血清素是导致蝗虫群聚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日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者发现神经传递素(一种在神经细胞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化学物质,影响人类从睡眠到攻击等一切行为)在蝗虫进化中的作用极大——至少它刺激了一种臭名昭著的,从非洲到亚洲肆虐的沙漠蝗的灾难性群聚,导致了严重的蝗灾。
明确导致蝗虫迅速群聚的原因,有助于各国政府及农民们制订控制未来蝗灾爆发的化学物质,以对抗这罪魁祸首——血清素。
在实验室里培养出的胆怯的独居蝗虫,在注射了血清素以后,仅用了2~3小时就蜕变成群居蝗虫。相反,如果摄入了血清素阻滞剂,即使在群居诱导条件下,它们仍会保持独居。
当蝗虫进入群聚模式,它们不仅获得超凡的社会性,其身体结构也有所改变,更加强壮、呈黑褐色,并且移动速度更快。
当它们密度达到临界点的时候,群诱导血清素会引发蝗虫的群聚,为寻找新的绿色牧场而集体活动。在此之后,除了粮食供应匮乏或者遇见海洋阻挡,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它们了。
研究者指出,目前人们控制蝗灾主要使用化学药物,而药物同样会杀灭其他的昆虫。这项新的研究为蝗灾控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将抑制血清素的化学物质用以控制蝗虫不进入群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