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以来,气温在15℃以上的时间增多,不少读者向本报反映,扰人的蚊子已经开始活动了。但前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综合监测科了解到,3月已经过去,我市在蚊子监测中捕获率为“0”。这也是我市在蚊子监测中连续第二年出现同期空白期。
2008年,我市蚊虫监测结果显示,全年蚊虫活动高峰期特别短。3月以后,气温在15℃以上的时间增多,这是蚊子复苏的适宜温度,蚊子活动开始被人察觉,但数量还不是很多。之后,蚊子密度随气温升高逐渐加大,五六月持续增长,7月蚊子增长尤其快,8月是全年蚊子数量最多的时段。9月,蚊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还处于比较活跃状态。到11月份,蚊子活动才会明显减少,不再扰人。2008年,除了七八月维持了5只/时/灯以上外,进入9月,蚊虫密度急剧下降,高峰期时间特别短,全年蚊虫密度只有2.32只/时/灯,比往年有所下降。
专家分析,虽然监测上的捕获率为“0”和空白期出现,并不是说这期间就没有蚊子,但的确说明了蚊虫密度的下降,而全年蚊虫密度下降,则和我市大环境的改善大有关系。
据市疾控中心综合监测科副科长罗直智介绍,扬州越冬的蚊子,基本都是成蚊。这些越冬成蚊,冬天往往躲在阴暗的角落“半休眠”,待来年春天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就会复苏,排卵繁殖。今年春天不断出现的冷暖交替气候,对越冬的蚊子“伤害”比较大。因此他预测,今年蚊子的密度依然不会特别高。
罗直智提醒,近阶段药物灭蚊没有必要,一来蚊虫密度低,分布分散,药物灭蚊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防止蚊子产生耐药性。最好的方法是“生态防治法”,也就是说及时清除房前屋后积水,及时清理家中杂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卫生,防止蚊子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