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食物、吸食鲜血、啃坏家具……老鼠、蚊子、苍蝇、蟑螂“无恶不作”,人们对之深恶痛绝。它们属于病媒生物,每到一处,都可能会传播疾病,俗称“四害”,被卫生部门纳入病媒生物监测系统。那么卫生部门又是如何诱捕,怎样监测的呢?本期揭秘,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依据习性选择监测环境
老鼠和蚊子属于生物携带传播,老鼠会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蚊子传播乙脑、登革热、打摆子等疾病。而苍蝇与蟑螂是机械性携带,它们在占据的地盘上进行“吃拉吐”三部曲,人们吃了它们事先“享用”过的食物,就容易得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建立病媒生物监测,就如同进行人口普查一样,摸清了病媒生物的最新情况,知己知彼,才能阻断疾病传播。
我市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病媒生物监测的,主要是针对“四害”——老鼠、蚊子、苍蝇、蟑螂,全市共设了十个监测点。监测点的选择还会兼顾地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涉及海岛(洞头)、平原(鹿城、瓯海)、山区(泰顺)等。
另外,监测人员会依据病媒生物的习性,选择不同的环境监测。像老鼠,一般会选择室内和室外各一点,如居民区,特殊行业包括餐饮、食品制售等场所。蚊子会在公园、民房、牲畜棚等地方监测。绿化带、农贸市场、饭店是苍蝇的出没点,一般在那里设置苍蝇监测点。蟑螂监测以家庭、饭店为主。
“抓捕”方式各不相同
市疾控中心每个月会对“四害”进行一次“密度普查”,掌握它们“家底”情况,再根据“四害”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诱捕方法。
对于老鼠,实行“晚放晨收”,晚上七点到早上七点是他们的诱捕时间。监测人员每个月一次性放600个老鼠夹子,用花生米进行诱捕。600个夹子中,一个晚上可以抓到3~4只,鼠密度在1%之下。老鼠每个月的数量不同,季节性不是特别强。温州常见的有褐家鼠、黄胸鼠等。
蚊子密度的监测采用诱蚊灯诱捕,工作人员一般选择一楼或二楼平房、公园,晚上打开窗户,诱蚊灯紫外线会发出二氧化碳气体,模拟人体的气体浓度吸引蚊子过来。蚊子密度为每小时每盏灯2~3只。温州常见的有三带噱库蚊、淡色库蚊、中华蚊、白纹伊蚊等。蚊子的季节性比较明显,6~9月份为高峰期。
苍蝇的诱捕“武器”为锥形芯圆形诱蝇笼,形状像一个长形灯笼,里面还有一层圆锥型网。一般白天放在设定的监测点6小时,上午9时布放下午3时收笼。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一般会在笼子底部放上诱饵(苍蝇喜欢的糖醋、腐鱼等)吸引苍蝇“自投罗网”。因为苍蝇是垂直向上飞的,苍蝇笼的设计就根据这一特点,让苍蝇从笼的底部飞入,顶部是封
闭的,这样苍蝇就飞不出去了。苍蝇的密度每小时一只笼7~8只苍蝇,同时苍蝇季节性明显,7、8月份为高峰期。温州比较常见的苍蝇为家蝇、绿蝇、大头金蝇等。
捕捉蟑螂采用特制的“蟑螂屋”,它上面沾满了信息素(就是模拟蟑螂分泌物由人工合成的分泌物),对蟑螂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一只只蟑螂会爬到“蟑螂屋”上,粘住就“插翅难飞”了。蟑螂的季节性不强,密度每小时每只屋5~6只。
消除四害滋生地是关键
捕捉到“四害”后,监测人员会根据动物的形状、毛发、颜色、尾巴、脚长短等方面进行分类鉴定,监测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消长变化等。
对于老鼠和蚊子,还会进行特殊的检测。如在监测鼠疫方面,会用鼠笼进行诱捕,然后对老鼠进行麻醉,把它身上的跳蚤抖落下来,取出老鼠的肺等组织进行化验,看是否携带鼠疫抗体。对于收集到的蚊子,工作人员会用****或氯仿把它们杀死,捣碎,然后进行乙脑、登革热等病毒检测。之后市疾控中心会把监测到的数据、分析提供给相关的部门。
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提供预测预警。像市爱卫办会根据监测的数据,开展相应的工作。如近段时间蚊子密度较高,他们可能会发出开展灭蚊的提醒。
病媒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该怎样防治这些令人头疼的“四害”呢?
市疾控中心专家说,消除“四害”的滋生地是关键,平时卫生环境治理很重要,垃圾要分类、密封、袋装化处理,像老鼠、蟑螂就喜好垃圾。蚊子喜欢潮湿的环境,市民要注意及时清理积水。而苍蝇的卵是产在泥土中的,所以要实行地面硬化,如在公共厕所旁铺上水泥地等。这些措施可以消除它们的滋生地,让它们无处可藏。此外,市民要尽量使用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比较好,如防蚊子最好用蚊帐,消灭苍蝇可用苍蝇拍,可以用开水、火焰等烧烫有蟑螂隐匿的缝隙等。
-新闻助读
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最常见四大害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