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记者在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看到,这里有两个由长约9米、宽5米、十几米高的铁丝网交织成的巨大鸟笼,鸟笼中有约50只麻雀正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飞去,笼内有麻雀巢穴,还有食物平台。
“安放鸟笼的空地是片菜地,为了吸引麻雀吃虫子,我们专门选择了易长虫子的蔬菜。”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海英说,冬天这里就荒了,地上只有鸡粪和牛粪,“这些动物粪便混合物是为了给麻雀沤虫子,吸引它们吃的”。
据李海英介绍,麻雀是一种与人类伴生的鸟类,在新疆农林区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是新疆防治林果业病虫害的首选鸟类。2007年,阿瓦提县林管站一位技术员发明了筑巢招引麻雀保护林木技术,并在阿瓦提县3000多亩的玉满胡杨林作为试点建造了3座鸟巢,对春尺蠖的、棉铃虫起到了极大的防治作用。为此,2008年6月,自治区林业厅安排了一项科研课题:麻雀的人工辅助饲养和繁育技术研究。
“我们主要做麻雀在北疆观测实验,目的就是找到人工繁育麻雀技术扩大其野生种群数量,利用麻雀喜食昆虫的习性为新疆林果业防治病虫害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林果产品丰产、无公害。”承担了此项课题的李海英说。
人工饲养初步成功
刚开展研究时,李海英组织学生从首府鸟市购买或从野外捕捉麻雀,“最早有200多只,可麻雀的野性非常大,一不留神,它就要往外面跑,我们只能再买再捉,可现在也跑得只剩下50多只了。”李海英说。
据李海英介绍,之所以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来做这个课题,是因为野生动物繁殖是一个很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反复引导、变换方式后才能论证。
“北疆气温比南疆低,麻雀的孵化率相对低,一对麻雀1年可孵化两窝,每窝4到6只。课题组多次使用人工孵化器孵化麻雀蛋,试验证明孵化成功率达70%以上。”李海英说,孵化成功了,接着就是喂养。“从技术层面看,喂养人工孵出的小麻雀是个很繁重的活,得把食物一点点地喂到它们嘴里,且每隔两小时喂一次”。
实验表明,比起其他鸟类,麻雀的繁殖率是比较高的,但麻雀在冬季的死亡率非常高,在野外环境中高达80%。
“在农林区,解决好麻雀安全过冬问题尤为重要。”李海英说,课题组曾对实验基地和附近栖息死亡的麻雀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许多麻雀是感染了沙门氏杆菌而死的。
李海英分析认为,麻雀在野生环境下,住不上安全暖和的窝,吃不上干净、卫生和足够的食物和水,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给麻雀筑巢,在冬季给它们投放食物、提供干净的水,是有助于麻雀种群增加的”。
“就目前试验结果来看,我们的课题研究已初步成功,证明增加麻雀种群在南北疆农林区都很适用。”李海英说,他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将课题写成论文,再递交有关部门。
资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春尺蠖、棉铃虫等害虫对我区南疆的棉花、胡杨林和林果业危害严重,每年林业部门为防治虫害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麻雀的哺喂期是在春天,母鸟主要以捕捉昆虫来喂养幼鸟,这个季节各种农作物和林木正处于萌芽状态,昆虫也在大量繁殖危害植物,急需麻雀来保护庄稼和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