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tock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认识鸟类 >> 浏览文章

斑头鸺鹠

2011-8-19 15:38:51不详 【字体:

摘要

俗称小猫头鹰,留鸟, 体小而遍具棕褐色横斑,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我国的传统医学认为其肉有理气、镇惊、解毒、祛风止痛的功能,因此常被捕猎。目前数量稀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斑头鸺鹠 识别特点

     斑头鸺鹠斑头鸺鹠

体较领鸺鹠稍大,全长204~260毫米。头侧无直立的簇状耳羽。头、胸和整个背面几乎均为暗褐色,密布狭窄的棕、白横斑;喉部有一白色大斑;腹羽白色;具褐色纵斑。尾羽上有6道鲜明的白色横纹,端部白缘。
斑头鸺鹠因羽毛上饰有许多条纹,所以又名横纹鸺鹠,是苏州地区比较常见的留鸟。生活在远离居民密集的市郊山林或村庄附近的树上。全天性活动是它和领鸺鹠的共同特征,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可随心所欲地自如飞翔。它们不但能飞扑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类,也能鹰、隼那样在空中追捕飞鸟和昆虫。鸣声嘹亮,在宁静的夜晚,可远送到数里开外。高大乔木的树窟窿、古老建筑的墙缝和废旧仓库的裂隙,都是它们选择筑巢做窝的理想地点,能给予雌鸟的产卵和育雏提供一个避风躲雨并不致遭到敌害侵袭的安全场所。
嗜食昆虫和鼠类,对农林业有益,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斑头鸺鹠 形态

    

小型鸟类,但却是我国鸺鹠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20一26厘米,体重150—260克。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体羽为褐色,头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横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喉部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白色斑。虹膜黄色,嘴黄绿色,基部较暗,蜡膜暗褐色,趾黄绿色,具刚毛状羽,爪近黑色。

体小(24厘米)而遍具棕褐色横斑的鸮鸟。无耳羽簇;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全褐,具赭色横斑;臀片白,两胁栗色;白色的颏纹明显,下线为褐色和皮黄色。虹膜-黄褐;嘴-偏绿而端黄;脚-绿黄。[1]
叫声:不同于其他鸮类,晨昏时发出快速的颤音,调降而音量增。另发出一种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复重复至全音响。 

斑头鸺鹠 习性

     斑头鸺鹠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为留鸟,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也出现于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也在晚上活动。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因为它的鸣叫声很象有辘轳的车轮声,所以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鬼车”。
斑头鸺鹠因羽毛上饰有许多条纹,所以又名横纹鸺鹠,是苏州地区比较常见的留鸟。生活在远离居民密集的市郊山林或村庄附近的树上。全天性活动是它和领鸺鹠的共同特征,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可随心所欲地自如飞翔。它们不但能飞扑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类,也能鹰、隼那样在空中追捕飞鸟和昆虫。鸣声嘹亮,在宁静的夜晚,可远送到数里开外。高大乔木的树窟窿、古老建筑的墙缝和废旧仓库的裂隙,都是它们选择筑巢做窝的理想地点,能给予雌鸟的产卵和育雏提供一个避风躲雨并不致遭到敌害侵袭的安全场所。

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并不罕见。中国有5个亚种 -- austerum在西藏东南部;rufescens在云南西部;brugeli在云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岛;whitelyi在华中、华南及东南等地区。偶见于山东。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主为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多在夜间和清晨作叫。[1]

斑头鸺鹠 繁殖

    

斑头鸺鹠的繁殖期在3一6月间。通常营巢于树洞或天然洞穴中。每窝产卵3一5枚,多数为4枚。 


斑头鸺鹠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斑头鸺鹠 濒危因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斑头鸺鹠除去羽毛及内脏,取肉用。有理气、镇惊、解毒、祛风止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