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tock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认识鸟类 >> 浏览文章

白眉鹀

2011-8-19 14:58:43不详 【字体:

摘要

白眉鹀(学名:Emberiza tristram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白眉鹀主要繁殖在中国东北和临近中国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区,越冬在中国南部,种群数量较丰富。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眉鹀 基本资料

     白眉鹀白眉鹀

中文名:白眉鹀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雀科→鹀属

拉丁名:Emberiza tristrami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

属中文名:鹀属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白眉鹀 科学分类

     白眉鹀白眉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属:鹀属 Emberiza

种: 白眉鹀 E. tristrami

白眉鹀 基本简介

    

白眉鹀(学名:Emberiza tristram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半岛、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常见于山地森林、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以及喜在山溪沟谷、林缘、林间空地和林下灌丛或草丛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

白眉鹀 分布情况

     白眉鹀白眉鹀

1、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黑龙江北部、东北部小兴安岭、东部佳木斯、完达山、南部牡丹江、帽儿山、哈尔滨、西部齐齐哈尔,吉林东部长白山、延边、南部通化、浑江、梅河口、中部吉林、长春、西部白城、西南部四平、辽源,辽宁东部桓仁、丹东、本溪、南部大连、金县、中部沈阳、西部朝阳、北镇,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直往南到福建,广东,广西和香港,往西达四川东部、贵州和云南东南部。其中除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和长山一带为夏候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为冬候鸟外,其他地区多为旅鸟。

2、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俄罗斯一侧以及朝鲜北部,偶见于日本琉球群岛和缅甸东北部。

白眉鹀 物种特征

     白眉鹀白眉鹀

体重♂14-19.8g,♀14.8-19g;体长♂132-156mm,♀130-152mm;嘴峰♂10-12mm,♀9-12mm;翅♂67-82mm,♀66-77mm;尾♂56-66mm,♀54-73mm;跗蹠♂18-22mm,♀17-21mm。

体长(20厘米)而色彩艳丽的太阳鸟。雄鸟:红色,具形长的艳猩红色中央尾羽。头顶金属蓝色,眼先和头侧黑色,喉及髭纹金属紫色。下体黄色,胸具艳丽的橘黄色块斑。雌鸟灰橄榄色,腰黄,体型比雄鸟小许多。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雄鸟头黑色,中央冠纹、眉纹和一条宽阔的颚纹概为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红色。颏、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具栗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不为黑色而为褐色,颏、喉白色,颚纹黑色。特征均明显,野外容易识别。相似种黄眉鹀眉纹黄色,颏、喉胸均白色,胸无栗色横带;田鹀和本种亦很相似,但田鹀头无白色中央冠纹,雄鸟颏、喉白色而不为黑色。区别均甚明显,野外容易识别。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叫声为轻声颤音shweet。鸣声为单调的dzidzi-dzidzidzidzi声。

白眉鹀 食性与习性

     白眉鹀白眉鹀

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多成家族群或小群。

性胆怯,善隐蔽,整天多数时候都躲藏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很少暴露在外,如遇惊扰,或在灌丛间低飞逃窜,或飞到附近树上,注视一会再飞走,飞行快而直。繁殖期间站在茂密的树冠层间鸣唱,鸣声清脆、响亮。

白眉鹀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为冬候鸟。每年4-5月由南方迁来东北地区繁殖,最早在3月中下旬即有少数个体迁来,我们在3月15日就在长白山采得过标本。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东北繁殖地,最晚迟至11月初还有。

栖息于海拔700-1100m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林缘次生林、林间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以林下植物发达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较常,不喜欢无林的开阔地带。

白眉鹀 生长繁殖

     白眉鹀白眉鹀

白眉鹀繁殖期5-7月。5月初至5月中旬,雄鸟站在树枝间不停地鸣叫,尤以早晨和上午最为频繁。5月中旬开始营巢,以林下灌丛和草丛尤其是溪边和沟谷附近的林下灌丛最容易被选择。

在长白山发现的6窝中有4窝是在小溪附近的原始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地上筑巢,仅有2巢是在远离水边的混交林深处。1年繁殖1窝,也见繁殖2窝。巢呈碗状,外层用禾本科草叶、草茎构成,内层用细软的莎草科草茎、细草根、松针等材料构成,外层较松散,内层较紧密,有的还垫有少量兽毛。

巢的大小为外径8.5-9.0cm×8.0-9.0cm,内径6.0-6.5cm×6.0-6.0cm,高5.2-7.0cm,深4-4.6cm。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需5-7天完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最早在5月中旬即已开始产卵,大量在5月末至6月中旬,每窝产卵通常4-6枚,以5-6枚居多,卵灰色或浅蓝绿色,其上被有黑色或褐色片状、线状或点状斑纹,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5-18mm×18-21mm,重2.0-2.2g。孵化期13-14天,留巢期11-12天。 [1]

©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