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tock
您当前位置:写意春秋休闲娱乐网 >> 生活百科 >> >> 认识鸟类 >> 浏览文章

灰脸鵟鹰

2011-8-19 14:50:21不详 【字体:

摘要

灰脸鵟鹰(学名:Butastur indic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375—500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灰脸鵟鹰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灰脸鵟鹰

【俗名】:灰脸鹰,lai鸠

【拉丁文名】:Butastur indicus?
中文学名: 灰脸鵟鹰
拉丁学名: Butastur indicus

灰脸鵟鹰灰脸鵟鹰


别称: 灰脸鹰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属: 鵟鹰属
命名时间: Gmelin, 1788
英文名称: Grey-faced Buzzard

灰脸鵟鹰 物种特征

    

 

灰脸鵟鹰灰脸鵟鹰

描述:全长约45cm。额白。上体暗褐沾棕。头部最暗,后颈白色,羽基常显露。翼上覆羽大都棕褐。外侧飞羽栗褐色,内侧飞羽大都栗褐,外翈及羽端仍为黑褐。所有飞羽的内翈均具暗褐的横斑。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横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宽阔横斑。眼先白,颊灰。颏、喉白色,具较宽的暗褐髭纹和喉纹。上胸栗褐,下胸、腹、两胁白色,具栗褐色横斑。嘴黑,嘴基橙黄色。脚黄色。

 

灰脸鵟鹰 分布范围:

    

 

灰脸鵟鹰灰脸鵟鹰(分布图)

国外见于亚洲东北部、日本和菲律宾群岛。 灰脸鵟鹰没有亚种分化,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等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陕西等地为夏候鸟,在吉林还有一部分为留鸟,在山东、上海、台湾、海南、四川等地为旅鸟,在浙江、贵州为冬候鸟,在云南为留鸟。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迁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离开繁殖地。不过它在各地的种群数量都很少,较为罕见。

灰脸鵟鹰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 分布状况:

    

东北北部小兴安岭以至南部旅顺、西南部朝阳及河北为夏候鸟或旅鸟;河北沿海以至福建、海南和台湾中部的南投山区、八卦山、大肚山脉,南部的绿春半岛等为旅鸟;长江以南地区,南抵广东沿海岛屿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为冬候鸟。

灰脸鵟鹰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 习性:

    

栖息于山区森林地带,见于山地林边或空旷田野。飞行轻快,动作敏捷。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灰脸鵟鹰 生态

    


族群状况:普遍种
定居性:过境鸟
觅食场所:地面
觅食方法:扑攫
食性:肉食性
主要食物:鼠、幼鸟、昆虫
活动习性:成群
栖地类型:林地
微栖地类型:阔叶林

©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