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哈尔滨展园内有几盆特别的花卉尤其引人注目。这三件作品都是用铁海棠编制培育而成,其中“龙凤呈祥”长达7米,“孔雀开屏”高和宽各2.25米,还有“孔雀”长达1.4米。人们在赞叹之余却不知道,这三件作品竟凝聚着一位七旬老人40多年的心血。
16日,记者在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镇东升村的一座平房内见到了三件作品的作者伏桂兰老人。一进房门,记者就被房子里大大小小的花盆惊住了,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两个大房间除了放床和家具外,摆满了花,有仙人山、虎皮兰、芙蓉等十余种花,数数有近百盆,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各种造型的铁海棠,有70余盆。
伏桂兰原是二水暖的一名司炉工人,1960年,当25岁的伏桂兰拿着从邻居家要来的这段仅有三、四公分长的铁海棠(俗称“虎刺梅”)时,并没有想到,40多年后会凭着它两次走上世界级的展台,并且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铁海棠变成艺术品
由于虎刺梅的花枝很硬,上面还有坚硬的利刺,家里的小孩子玩耍时经常被扎到,伏桂兰就想,能不能把花盘起来呢?她开始试着一点点把坚硬的花枝别在一起,盘成了一个小球。此后每长一段,她就盘一段,渐渐地,小球变成了大球。
一个偶然的机会,伏桂兰看到动物园里的孔雀开屏,觉得特别漂亮,她心中不禁一动,何不利用虎刺梅长长的枝条做一只“孔雀”呢?伏桂兰是个想到就做的人,她琢磨了几天几夜,就开始动手绑造型。虎刺梅的枝条上长着又长又密的硬刺,伏桂兰每绑一条线,就要忍受着无数根刺扎进手指的刺痛,痛还不说,不一会儿伤口就会又麻又木。没办法,她就硬忍着,绑一会儿就歇一下,用针挑出手里的刺,就这样,伏桂兰一天要被扎上几百次。老伴和孩子们看着心疼,都不同意让她继续做。伏桂兰就把花搬到小屋里,自己闷头研究。那段时间里,用伏桂兰自己的话说“像着了魔似的”。由于没有美术功底,她拆拆绑绑不下几百次,却怎么看也不像“孔雀开屏”。于是她就一趟趟地跑去动物园看孔雀,努力地把孔雀开屏的样子牢牢记在脑子里,边想边做,有时睡着睡着脑子里突然有了灵感,她马上起身付诸实践,有时一做就是一整夜。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件作品完工后,老伴看着孔雀点点头说:“嗯,还真就是孔雀开屏的样子选”伏桂兰终于舒心地笑了。
“孔雀开屏”让伏桂兰信心大增,她又开始研究怎么做一个更大的造型,这次她想到了中国传统的龙形,虽然龙的图案随处可见,但是用花枝编制龙形非常困难,尤其是复杂的龙头。伏桂兰被龙头难住了,她又为此吃不下睡不着,看电视,翻图书,仅有识字班文化的伏桂兰来了倔脾气:我就不信做不出来选一天,外面正在下着大雨,伏桂兰偶然听人家说学府路上的工程力学研究所大门前有两条龙,她放下手里的活计就冒雨去了学府路。仔细地看了又看,量了又量,伏桂兰笑着回到了家,一头又扎到小屋里忙了起来。这次做成的“二龙戏珠”有模有样,老伴和孩子们在心疼之余也都暗自服气了。
园艺品惊动世博会
在19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伏桂兰的“孔雀开屏”被送去参展,这个标价300万元的园艺精品着实火了一把,许多外国园艺师都看好这个作品,并通过各种渠道出高价想购买,但都被伏桂兰拒绝了。最终,伏桂兰凭着这个作品得到了该届世博会银奖。
今年世博会又在中国举办,伏桂兰老人直接与沈阳组委会联系,并且自费花1万多元参展,为此,她特意去了沈阳世博园。三件参展作品都是老人的得意之作,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把这几盆铁海棠围得水泄不通,“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一展台前甚至需要专人疏导。中外游客在赞叹不已的同时,都争抢着与这几盆花合影留念。伏桂兰在旁边看着听着,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人们认可一样高兴。
今年71岁的伏桂兰老人尽管年高,但她对花仍然痴心不改,她告诉记者,等忙过这次世博会后,她就要开始着手做一件六角玲珑塔,向更高的难度挑战。
(记者 佚名)